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热点

    “秧歌红拳”进校园,这波存在感刷得好!

    来源:半月谈网     时间:2021-04-07

0
  • 导读:

    半月谈评论员金一清近日,陕西两所学校分别将秧歌、红拳纳入体育课的话题频频赢得点赞。不少网民认为把地方传统文化引入校园的做法,既传承了文化,又能强身健体,给校园课程设置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推广。文化是民族...

半月谈评论员 金一清

近日,陕西两所学校分别将秧歌、红拳纳入体育课的话题频频赢得点赞。不少网民认为把地方传统文化引入校园的做法,既传承了文化,又能强身健体,给校园课程设置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推广。

文化是民族的根,是一个国家精神的载体。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少地区农村人口流失,懂传统文化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在高考指挥棒和以分数论高低的考试机制下,学生往往选择更新潮的文化项目和体育运动,少有机会认识和接触传统文化。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国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但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依然任重道远。

与一味教条式灌输传统文化的方式相比,两所学校将传统文化秧歌、红拳引入校园课程,更具人情味和趣味性,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老式演出结构的固有印象,成功刷了一波存在感,无疑是突破文化传承困境、弘扬传统文化的好办法。

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新农小学,不少学生正在练习红拳。(图片来源:陕西都市快报)

学生群体无论是从精力还是时间来说,天然适合学习,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适量切时地在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教学,让学生们和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可以说建立起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紧密纽带,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有效普及和迭代传承,还可以调节学生上文化课的疲劳感,可谓一举两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地方传统文化亦是广大人民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在走向新时代、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并不过时。正如今年春节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舞蹈出圈一样,这次“秧歌红拳”之所以能吸引年轻网民围观,恰恰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说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是感兴趣的,更说明传统文化只要创新表达很容易激发人们内心的文化认同。

梁启超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少年强则国强”。只有青年学生保住民族文化的“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各地不妨借鉴传统文化进校园被围观的好经验,创新课程设置,尝试更多受学生欢迎的新形式,把传统文化种植在学生的情感土壤中,让传统文化能持续刷上存在感!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