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成烂梗,疾病岂能当笑料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25-09-15
导读:
提到“唐人”,你会想到什么?是盛唐的万千气象?还是海外著名的唐人街? 然而近日,在重庆某中学,这个词却以一种令人心痛的方式被使用——一名初中班主任发现班上有学生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上网搜索后...
提到“唐人”,你会想到什么?是盛唐的万千气象?还是海外著名的唐人街?
然而近日,在重庆某中学,这个词却以一种令人心痛的方式被使用——一名初中班主任发现班上有学生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上网搜索后,才知道这个词是嘲讽他人有“唐氏综合征”。她没有放任不管,而是把这个词的含义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孩子们听。
“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这位老师的话简洁却有力,引发网友的广泛共鸣。在她的耐心引导下,学生们认识到错误,停止使用该词并向被嘲笑的同学道了歉。老师看到,被嘲笑的孩子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原本低着的头抬起来了,腰杆一下子就直了”。
事情虽小,折射出的问题却值得深思:为什么某些疾病会变成骂人的烂梗?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患病的人?
以唐氏综合征为例,这是一种染色体异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障碍和特殊面容,目前尚无法彻底治愈。正因如此,患者常显得与众不同,导致一些人的误解、排斥甚至公然歧视。很多时候,歧视恰源于无知——由于不了解这类疾病,许多人便滋生出偏见,轻易戴上了有色眼镜。
事实上,这种疾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任何家庭都有可能孕育唐氏宝宝。但是,通过早期干预和适当教育,患儿完全可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并融入社会。被称为“全国唐氏变脸第一人”的川剧女孩殷秋华,就是一个动人的例子——她表演的川剧变脸,惊艳了全网。她站在舞台上,本身就在诠释生命的多样与人类的坚韧。
将“唐人”这类词用作嘲讽,把他人的痛苦当作笑料,不仅是对患者的极不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漠视。语言是有力量的。一句温暖的话能让人如沐春风,一句伤人的话也足以让人如坠冰窟。语言不仅反映态度,也在无形中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当疾病名变成骂人的工具,公众对相关群体的偏见与排斥便会不断强化。久而久之,患者不仅要应对身体上的挑战,还不得不承受来自社会的歧视与孤立。这种无形的伤害,往往比身体病痛更令人窒息,可能导致患者逃避社交、否定自我,甚至让整个家庭都陷入羞耻与自责中。
纵观人类历史,疾病始终与人类相伴,但社会对患者的态度经历了深刻变迁。远古时期,疾病常被视作神明的惩戒;近代以前,它往往被归咎于品行或道德缺陷。直到现代医学迅速发展,人们才逐渐认清疾病背后的科学机理。如今,如何对待那些正承受病痛的人,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没有人能永远健康。每个人都可能因疾病、意外或衰老成为患病的人。维护患者的尊严,不仅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对未来某一天可能处于弱势的自己或亲人的保护。
因此,在语言和行动上抵制一切污名化行为,制止将疾病名用作辱骂或调侃的做法,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了——这不仅关乎个人修养,也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尤其应在青少年中加强引导,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友善待人的价值观。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层面构建支持体系:推动特殊教育普及、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完善医疗保障与服务,让唐氏综合征、白化病等疾病的患者有更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只有当他们在街头、校园和职场中被看见、被认可,改变才会真正发生。
这一切,首先要求:别给患者贴标签,因为疾病不是一个人的全部;莫要污名化患者,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只有拆掉心中的偏见之墙,才能建设一个平等、包容的社会——在这里,没有“他们”,只有“我们”。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