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地方

    从江县侗族传统芦笙匠人制作秘诀

    来源:每日新闻网     时间:2025-08-27

0
  • 导读:

    每日新闻网讯处署时节,清晨秋高气爽,笔者跟着帮扶干部一起乘着小轿车沿着崎岖蜿蜒公路开往山村走访,绕过十八公里,突然山路一转就走进了庆云镇太阳村,听芦笙飞扬,再看看鼓楼里坐满了人。原来是村里请来了芦笙匠...

每日新闻网讯 处署时节,清晨秋高气爽,笔者跟着帮扶干部一起乘着小轿车沿着崎岖蜿蜒公路开往山村走访,绕过十八公里,突然山路一转就走进了庆云镇太阳村,听芦笙飞扬,再看看鼓楼里坐满了人。原来是村里请来了芦笙匠人,为村里制作芦笙,用来喜迎侗族传统佳节,备战比赛、争夺冠亚。


制成六管芦笙(石朝智摄).jpg


侗族芦笙的制作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手艺,其秘诀代代相传,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匠心。制作芦笙,选材是首要关键。通常采用当地生长的紫竹或苦竹,竹节长而匀称、质地坚韧,且需经火烤及自然风干,以保证音质稳定。


大芦笙的竹杆(石朝智摄).jpg


芦笙的音簧制作最为核心。匠人精选上等黄铜,经过反复锻打、淬火,制成薄如蝉翼的簧片。簧片的厚薄、长短及弯度均需精准计算,稍有偏差便影响音准。调音时,匠人凭借世代积累的经验,以耳辨音,细微调整,使六管三管芦笙高低音和谐,共鸣悠扬。


匠人制铜簧片(石朝智摄).jpg


笙斗以杉木掏空而成,外形曲线流畅,内部光滑如镜,确保气流畅通无阻。组装时,竹管与笙斗的接合处用蜂蜡密封,既保持气密性,又便于调整。最后,匠人常以竹套胶套,具侗族文化象征,使芦笙美观,更是民族传承艺术的载体。


芦笙笙斗(石朝智摄).jpg


这门技艺之所以称为秘诀”,因其融合了声学、材料学与美学,更依赖匠人多年的手感与灵性,非口传心授难以精通。每一支芦笙的诞生,皆是文化与自然的共鸣也是侗族地区爱好的一种乐器,每年缝传统节日,用几千支口吹芦笙、甚至上万支芦笙走相思交流、民族大团结,喜迎民俗节日文化,共庆丰收佳节,举办比赛、争抢冠亚石朝智


编辑:卢欣荣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