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巍巍 颍水潺潺 豫西抗日根据地成就河南抗日红都
来源:顶端新闻·大河报 时间:2021-03-19
导读:
二进式四合院内部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刘瑞朝文记者许俊文摄影 嵩山之阳,颍水之阴,熊山脚下,一座二进式的四合院,保存了遥远战争年代的一段记忆。抗日战争时期,登封成为了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和中共...

二进式四合院内部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刘瑞朝文记者许俊文摄影
嵩山之阳,颍水之阴,熊山脚下,一座二进式的四合院,保存了遥远战争年代的一段记忆。抗日战争时期,登封成为了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和中共河南区党委、八路军河南军区司令部领导机关所在地。在那个年代,登封被豫西群众亲切地称为河南抗日的红都,豫西的小延安。
也就是以这里为核心,抗日队伍不断壮大,嵩山、箕山抗日根据地扩大到黄河以南平汉铁路线以西的豫中豫西地区,范围达到2万多平方公里,创建了豫西抗日根据地,成为当时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一座四合院与豫西抗日根据地的缘分
“经过风雪的严寒而能保持常青的树木,是很珍贵的。同样,经过生与死的斗争锻炼出来的友谊,也就使人永远不会忘记。当我去年跟随高等军事学院参观团回到阔别13年的豫西老根据地时,就有这种深切的感受。在那里,我顺便访问了河南登封县的白栗坪,村里的一位李大娘在我过去的斗争生活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原载于《奔流》1960年第9期的一篇文章的开头,这篇文章出自皮定均之手。皮定均与白栗坪的缘分与过往,被浓缩进东白坪村的一座四合院内。
从嵩山脚下出发,一路向南,经过一路山路的颠簸,嵩山变得遥远,熊山出现在视野之内。沙颍河源头之一的颍河,也从这里潺潺流出。白坪乡东白坪村,就是文中提到的白栗坪所在。
经历近百年的风霜,虽然经过了翻修整饬,但四合院仍然掩盖不了沧桑。“人间正道是沧桑”,屋顶的瓦楞上,依然有白草在迎风萧瑟着,发出沙沙的声响。
1944年4月,侵华日军发动了旨在打通中国直到东南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以“敌进我进”的气魄,制定“发展河南、绾毂中原”的战略。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命令皮定均司令员、徐子荣政委,带领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到达登封。
1944年10月1日,皮定均率领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来到白坪,当时的支队司令部就驻扎在李如松家的这座二进四合院里。
一座小山村酝酿出的嵩山抗日根据地
虽然是两进式的,但四合院的面积并不算太大。从前到后,甬道两侧分布了多间房子。房子的长度、宽度、高度,都显得较为逼仄。
推开后院一间房子的门,里面的几幅字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回到老家真高兴当年的皮司令回来了”,落款是皮效农、李海军。皮效农是谁?另一幅字给出了答案——“重回李大娘故居怀念救父恩人”,落款是皮效农。皮效农是皮定均的儿子,2016年5月来这里参观时,留下了这两幅字。
2014年8月11日,徐子荣的女儿来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留下了“革命基地红色摇篮”的题字。而当年35团团长王诚汉的儿子王小兵,在2016年5月15日来到这里时,留下了“难忘老区故土情系白坪人民”的字样。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座小山村的重要性。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来到登封后,依据自然环境、政治环境和登封地下党员的建议,支队党委决定部队挥师白栗坪(今白坪乡),开辟箕山抗日根据地。同时,以白栗坪为中心,向周边的偃师、巩县、临汝、禹县、汜水、荥阳、密县等地进行武装宣传,在嵩山周围的广大地区扩大了八路军的影响,为打开嵩山抗日根据地斗争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11月17日,在白栗坪召开了正式成立登封县抗日民主政府的群众大会。之后,登封县抗日民主政府移师东白栗坪村,同日恢复成立了中共登封县委,支队党委决定建立以白栗坪为中心的箕山专署和以巩县琉璃庙沟为中心的嵩山专署,成立中共箕山工委和中共嵩山工委。
100多次战斗打出2万多平方公里根据地
如今,走进东白坪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红色展厅,那段峥嵘岁月被搬到了电子沙盘上。沙盘上的进军路线,概括了当时在这里打下的一场场战斗;展厅里的枪支弹药、武器装备,虽然已经锈迹斑斑,却是当年抗日斗争的实物见证。
中共登封市委党史研究室苏鸿源说,抗日战争时期,登封是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和中共河南区党委、八路军河南军区司令部领导机关所在地。当年,登封被豫西群众亲切地称为河南抗日的红都,豫西的小延安。
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登封建立革命政权,先后进行了数十次战斗,开辟了以箕山为依托的嵩山抗日根据地,范围涉及登封周边十个县,开创了豫西抗日斗争的新局面。
1945年2月,王树声司令员、戴季英政委率部在登封与豫西抗日先遣支队会合,组成了河南军区。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进行了大小战斗100多次,建立了2万多平方公里、核心区域拥有300余万人口的根据地。同时,建立6个行政专署和20多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八路军正规部队发展到15000人,地方独立团武装发展到8000余人,民兵武装发展到7000余人。
“根据地大部分地区在豫中、豫西地区,被称为豫西抗日根据地。”苏鸿源说,根据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形成了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河南抗日根据地。
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沟通了陕北和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联系,阻止了日寇西进,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