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海洋”的开拓者——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杜雄明
来源:河南日报 时间:2021-01-29
导读:
图为杜雄明在棉田里做试验。图片由杜雄明提供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张遂旺 憨厚的笑容、黝黑的面庞是杜雄明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就像他扎根30多年的豫北大地一样朴实无华、稳重平和。 今年58岁的杜雄...

图为杜雄明在棉田里做试验。图片由杜雄明提供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遂旺
憨厚的笑容、黝黑的面庞是杜雄明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就像他扎根30多年的豫北大地一样朴实无华、稳重平和。
今年58岁的杜雄明,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杜雄明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位于安阳市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刚到安阳时,各方面条件的强烈反差曾使他一度失落,可他迅速调整心情尽快适应。“我是奔着做科研来的。当时乡下交通不便,我一有时间就去棉田‘泡’着。”他说,正是因为当时闭塞的环境为他静心搞科研提供了条件,促使他下定决心留下来进行棉花科学研究。
“每个种质都含有不同的基因型,一粒棉花种子就有75000个基因。一粒种子基因一旦丢失,该种子相关的优异基因型就将永远失去。”1月26日,杜雄明向记者介绍说,“我的工作就是收集和研究不同类型的棉花种子及其蕴含的基因,发掘可遗传的有利基因,为育种家培育棉花新品种奠定基础。”
在日常工作中,杜雄明主要从事棉花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工作,需要田间试验与室内鉴定有机结合。田间试验条件艰苦,风吹、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对此,他早有思想准备,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顽强地在这个领域扎下了根。
他曾在海南进行南繁任务。为了研究棉花开花,他买来上百个信封和墨汁,将信封涂黑,到棉田里小心翼翼地将制作好的黑色信封套在一株株棉花的花蕾上,并仔细记录和分析棉花在什么时间开花、什么
时间变色、变色的原因等。烈日下,他在棉田一蹲就是几天,脊背被晒得脱皮,数据却留下厚厚一本,完成了工作后的第一篇科研文章《棉花花冠变色的临界光期》。
棉花资源繁多,需要一个个鉴定和测序,获得棉花海量基因型数据。谈到基因测序数据时,杜雄明说:“我们近年对3000多份重要资源先后进行了重测序,获得了72兆亿碱基对的基因型数据,如果将每个碱基比作一个可书写的英文字母,以每10cm书写60个字母计算,其书写长度可达1.2亿千米,可环绕地球赤道近3000圈。”
河南是棉花主产区,杜雄明带领团队引领河南棉花高质量发展。近20年,他带领团队向我省28家科研、育种、教学和生产单位发放特色种质资源1316份,先后与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开展了棉花种子遗传学研究。从业30多年来,杜雄明团队先后收集棉花资源11000份,居全世界第二位。这些资源来自53个国家和中国主产棉区。
他还建立了现代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平台,引领了棉花种质资源基因组学和彩色棉育种学科领域的发展。近5年,杜雄明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参加国家级项目4项,获国家专利5项;从基因入手寻找亚洲棉身世,成功绘制出了亚洲棉的“族谱”。去年,杜雄明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每年9月至10月是棉花吐絮的最佳时节,那时的棉田就像一片白色海洋。”杜雄明说,他要把全世界的棉花种子都收集起来,用新技术去研究和发掘取之不竭的棉花种质遗传和基因信息。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