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关注民生

    从懵懂“小白”到技艺精湛的陶器文物修复师 她因一次报名改变人生轨迹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时间:2020-12-28

0
  • 导读:

      姓名:杨素勇郑龄:14年经历:生于驻马店,安家于郑州战绩:从“小白”到陶器文物修复师,修复文物几百件语录:“择一事,终一生。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杨素勇在小心翼翼地修复文物  4年前,《我在故...

  姓名:杨素勇

郑龄:14年

经历:生于驻马店,安家于郑州

战绩:从“小白”到陶器文物修复师,修复文物几百件语录:“择一事,终一生。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杨素勇在小心翼翼地修复文物

  4年前,《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全网热议,同时也揭开了“文物修复师”的面纱,这个小众而神秘的行业,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

  在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郑州工作站,杨素勇的身份是一名陶器文物修复师。

  1974年生于驻马店的她,2006年的时候决定来郑州闯一闯,希望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从懵懵懂懂的“小白”到技艺精湛的陶器文物修复师,杨素勇在郑州找到了值得自己奉献一生的工作,坚守着这份热爱。

  河南商报见习记者孟浩杰/文记者左冬辰/图

  一次报名改变的人生轨迹

  谁能想到,当初在技校里学习钳工的杨素勇后来会成为陶器文物修复师。

  1994年,在技校学习了3年钳工专业的杨素勇毕业了,她没有像其他年轻人那样选择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而是在老家上班。她在工厂里当过小工,也在商场里干过零工。

  2006年,彼时32岁的杨素勇已经结婚,但她还是决定出去闯一闯,换个城市生活,她来到了郑州。

  她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到郑州后,从小就喜欢看文物相关的电视剧和纪录片,总能被镜头里的文物惊艳到的杨素勇,看到了考古工地的招聘信息,就报了名,“就觉得挺新奇的,以前老是爱看和文物相关的电视,也喜欢修修补补,我们家的东西坏了都是我修的。”

  正是这一次的报名,彻底改变了杨素勇的人生轨迹。

  从零开始的她努力了5年终于开始着手修文物

  从没有接受过文物方面的系统学习,也没有任何工作经历,单凭爱好和一腔热血的杨素勇虽然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2006年,初入考古工地的杨素勇只能干一些杂活,比如,给考古工作人员递一些工具。闲暇之际,她在不打扰老师傅工作的情况下默默观察学习,渐渐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

  考古工地上紧锣密鼓的工作氛围,让身处其中的杨素勇开始了自学和请教他人。她心里很清楚,光靠兴趣是没有用的,必须将文物知识“吃下”。

  考古工地上条件艰苦,杨素勇住在工地附近的民房里,有时候在工地上一两年不能回家,经常搞得灰头土脸。

  完成了手头的活儿,她就会积极地观察老师傅们的工作,与新来的大学生们交流沟通。

  就这样,从零开始的杨素勇努力了5年,2011年,她终于开始自己着手修复文物。

  为了练习修复技术,她已记不清楚摔碎了多少碗碟

  12月23日,河南商报记者在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郑州工作站见到了杨素勇,她一头短发,身穿“河南考古”的工作服,给人一种干练的印象。

  杨素勇的办公室里,各种各样的陶器整齐有序地放置在展架上,有修复完成的,也有未修复的,两张桌子拼在一起,上面放着形形色色的工具和文物书籍,旁边是有着标记的白色袋子,袋子里装着刚出土的陶器碎片。

  新出土的陶器碎片需要一片一片挑选出来,同类的放置在一起,分门别类以后再进行清洗、晾干、拼凑、粘接,最后进行修复。“每一个环节必须小心翼翼,每一个碎片都独一无二,不能有半点马虎。”这是杨素勇入行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

  修复的过程尤其严苛,用加水的白石膏填充在陶器缺损的位置,等待凝固后,根据不同位置使用不同的刀具将多余的白石膏刮掉,而且不能损坏陶器的其他位置,有时出土的陶器碎片数量少,还要靠想象力将其补充完整。

  杨素勇最初修复文物的时候也经历着紧张、担心和害怕,工作之余,她去市场上买醋碟和碗,摔碎了重新拼凑、粘接,以此来练习熟练度和精细度,已经记不清楚摔碎了多少个碗碟。

  为文物“号脉”要耐得住寂寞,学会享受独处

  杨素勇是个“工作狂”,为了修复文物常常忘记吃饭。“就像拼图一样,总想给它拼好修复好。”沉浸其中的她也忘了时间的流逝。

  办公室里没有窗户,一个房间、一个人、无数个不会说话的陶器碎片,除了呼吸声,就是工具之间的碰撞声,在安静的空间里,杨素勇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与陶器对话,重塑它们的生命。

  如今,杨素勇不记得自己修复了多少陶器,只是修复的熟练度和精细度在不断地提高,回头看之前修复的文物,她觉得“不忍直视”。“没有完全统计过,可能有几百件了吧,我们修复文物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杨素勇说。

  杨素勇也越来越喜欢独处,享受一个人的安静,享受与陶器对话的每一个瞬间,时时刻刻感受着修复文物带来的魅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淡泊,吃得了苦头,是这做一行的前提。”杨素勇说。

  有人曾说过:“这是一项伟大而寂寞的工作,他们正站在历史的洪流上对抗时间。”

  “郑州吸引了我,改变了我”

  郑龄14年的杨素勇在文物修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没来郑州,也许她在老家还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但来到了郑州,一切都变了。

  不同于老家,郑州的发展潜力巨大是杨素勇初到郑州最大的感受,她惊讶于郑州的包罗万象,感叹着郑州的飞速发展,“一块钱的公交想坐到哪儿就坐到哪儿,很新奇,文玩市场藏龙卧虎,这在老家是完全想象不到的。”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作为古都的郑州,对于文物修复师的杨素勇来说,它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韵味令其着迷,她也感受着郑州这座城市带给她的历史魅力,“一直在研究和学习,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文明和社会风貌,修复的意义是能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文化,了解郑州这座城市。”

  爱好变成了职业,杨素勇一直在郑州坚守,“郑州吸引了我,改变了我!”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