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关注民生

    淇县易地搬迁 群众的“五新”幸福生活

    来源:每日新闻网-聚焦中原     时间:2019-05-28

0
  • 导读:

    前言淇县易地搬迁工作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生活好”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河南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美好生活“5个新”专项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坚持党建统领,创新工作思路,切实推进社区完善...

 

    淇县易地搬迁工作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生活好”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河南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美好生活“5个新”专项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坚持党建统领,创新工作思路,切实推进社区完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实现社区群众“搬到好地方,融入新环境;住上好房子,成为新市民;用活好政策,增添新手段;创建好机制、获得新发展;过上好日子,奔向新生活”的“五好五新”幸福社区。

(一)住进“新房子”

    社区围绕群众需求,全力打造“五最”社区提升社区设施,在群众入住新房子时有比头,生活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1.基础设施最齐全。水电路网、供气、供暖、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处理等设施齐全完备。

2.服务设施最完备。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综合性文化场所、平价超市、电商服务站、公交线路等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充分利用周边学校资源,确保了入住群众子女人人有学上。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五个一”标准化建设,按照机构设置标准配齐配强医务人员,积极开展义诊活动20余次。

3.社区绿化最美。形成了社区绿化有层次,四季有花成为美丽的社区。

4.物业服务最好。聘请了专业物业管理,加强了物业管理,形成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社区秩序。

5.生活最便利。小区地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周边就业方便,生活便利。

(二)展现“新气象”

提振社区群众精神,实现社区五新新风貌。

1.建立新组织,制定新规范,推进社区移风易俗:制定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来规范社区居民日常行为、维护公共秩序、保障群众权益、调解群众纠纷、引导民风民俗。喜事新办。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积极引导群众婚礼简朴、大方。丧事简办。积极引导群众树立“厚养薄葬”理念。神事不办。引导党员、群众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2.完善新文化活动场所。按照公共服务“五有”要求配套建设综合性文化场所,设置图书阅览室、公共培训服务室、文体活动室、农民工会活动室、党群谈心室、健身小广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3.建立新的文体活动队伍。组织搬迁群众积极开展文体活动,支持和培养社区文体活动骨干,引导搬迁群众自发组建山歌队、春节文艺队、广场舞队、健身队等文体活动队伍。

4.组织开展新的文化活动展演。发挥综合性文化场所阵地作用,以“中秋”“重阳”“国庆”“元旦”等节庆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千戏送千村”“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丰富文化生活。以“让艺术走近百姓,让品位伴随生活”为宗旨,邀请市县书法家在社区义务书写培训,吸引群众踊跃参加,为群众提供“零门槛”的文化服务。

(三)产业就业实现“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易地搬迁扶贫要着力加强产业配套和就业安置。”社区将产业和就业关键举措来抓。社区围绕“新作为”目标全力推进“三业并举”(产业、就业、创业)促进社区群众搬迁搬出新作为。

1、产业方面:“建设雨露社区扶贫车间”。重点做好扶贫车间的规范管理、质量提升,支持和引导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扶贫车间,提高带贫比例,进一步解决社区就业。

2、就业方面。实施四个一批,一是公益岗位就业一批,在社区物业设立保洁、绿化等公益岗位,安排搬迁户30户就业。二是技能培训输出一批,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和搬迁群众劳动力特点,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旅游业、手工业、电子商务、现代高效农业等就业容量大的行业用工需求为重点规范开展培训,并积极组织职业技术鉴定机构积极开展技能鉴定,让尽可能多的搬迁群众获得技能证书、实现转移就业。三是扶贫车间吸纳一批,目前社区扶贫车间解决80余人的家门口就业问题。四是附近企业安排一批,截至目前社区600多名群众在社区周边顺利就业。

3、创业方面:围绕太行山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帮扶群众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太行山土特产创业,发展石艺、根雕、米酒、小米、冬凌茶,手工编制、旅游餐饮进行创业。

(四)营建“新家园

(1)健全自治组织。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健全,积极推进搬迁群众自我管理,探索建立“党组织、社区、楼长”管理体系,探索“一二四六”党建工作法,激发自主意识,进行自我管理。

(2)建立服务五项机制。一是实施一站式服务机制,在服务大厅,设立社保就业、物业水电等便民服务窗口,让群众享受一站式服务;二是推行保姆式服务机制,要求社区和物业人员开展手把手教贫困群众坐电梯、用座便、使用天然气等生活技能,切实帮助入住群众解决转变生活方式的阵痛;三是实行“三必到五必访”和“两长三员”跟踪式服务机制,四是公示两长六员服务标牌,第一时间围绕群众需求,推进快捷式服务服务机制。

(3)加强综治建设。推进社区警务室建设,配齐配足安保力量。加强综合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科学安装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等安防设施,发挥现代技术对平安建设的促进作用。加强安置点消防安全管理,依托警务室建立微型消防站,按标准配齐灭火设施和救援器材,定期开展维护保养、消防宣传和消防演练,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4)化解矛盾纠纷。发挥好居民委员会、楼长、老党员、离任村干部等作用,采取分类调解、集中调解、上门调解、巡视调解和思想疏导等方式,实时就地化解搬迁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加强社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调解小组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作用,积极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5)加强法律保障。在社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选派法律顾问定期为搬迁群众提供贴心、管用的律师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服务和基层法律服务,有效确保经济困难的搬迁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真正让搬迁群众享有同等、及时、到位的公共法律服务。结合法治讲习活动,深入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引导搬迁群众依法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依法参与居住区社会事务管理,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

(五)感恩“新时代”

   社区注重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的精神面貌,让搬迁群众在在感恩新时代中有盼头,激发社区群众内生动力。

    1、有针对性的展主题教育活动。社区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作用,组织搬迁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宣传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社区居民。大力弘扬“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自力更生”等精神,宣传树立“争做新时代出彩河南人”等理念,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树立主体意识。

        2.建立长效型的讲习阵地。建设社区农民讲习阵地,完善讲习制度,配强讲习员队伍。开展党员讲习,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恩奋进。开展搬迁群众讲习,及时宣讲政策,让搬迁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开展法制讲习,组织普法教育,提供法律服务,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开展感恩讲习,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以及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传统美德等,组织筹办青年、妇女、老人等主题讲堂,让群众懂得感恩、知行合一。开展民俗讲习,围绕风俗节日、乡土文化等,传承保护发扬好传统文化。

       3、开展新颖性的文明创建活动。结合社区实际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媳妇”“最美公婆”“最美孝子”“我爱我家”等系列文明评比活动,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的文明意识,推动创建和谐安置社区。坚持以搬迁群众为主体,组织寻找有故事、感党恩的搬迁群众,通过设立宣传专栏等方式,重点讲述自己的切身体会、讲述自己的搬迁故事,用自己的故事感染身边人,在广大群众中形成感恩党、感恩新时代的浓厚氛围。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