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曝光台

    【财经翻译官】信你个“鞋”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1-04-09

0
  • 导读:

      一双鞋可能被交易了一万次,这味儿想想有点上头。  近日,在国内某交易平台上,某品牌一双限量款球鞋发售价1499元,但在页面上竟然挂出了49999元(五万减一)的高价。  球鞋文化早已不是新鲜流行文化,炒鞋...

  一双鞋可能被交易了一万次,这味儿想想有点上头。

  近日,在国内某交易平台上,某品牌一双限量款球鞋发售价1499元,但在页面上竟然挂出了49999元(五万减一)的高价。

  球鞋文化早已不是新鲜流行文化,炒鞋风也已年头久矣了。

得物APP上李宁韦德之道4全明星银白款售卖页面截图

得物app页面截图

  这次触动太多人的敏感神经,首先因为是国货。新疆棉事件后,“支持国货”一度成为网络热词。爱国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最朴素、最崇高的爱国心居然被不良商家利用进行炒作,这种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次,球鞋脱离其实用价值,演变成“金融产品”。甚至从设计、制造、销售、再炒作都已经成为链条,球鞋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就已经被扭曲了太多。

  炒作大行其道离不开所谓球鞋二级市场的“鼎力相助”。从商品角度出发,这条畸形产业链的环节都早已背离对商品自身价值的尊重,只要你能抢到爆款球鞋,就有人直接加价收,经过匹配买家付款、发给平台寄存鉴定等一系列操作,一棒一棒接下去,货可能一直躺在鉴定库里,甚至未真正到过任何一个人手上。

  为了反映价格的浮动,有平台甚至编制了几款主流品牌的实时K线图,价格攀升,也就说明有人买入,如果有一撮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将这批鞋子改价到某个区间又不往外放货,K线便可以基本实现稳定上涨了。甚至一些限量款数量非常有限,有价无市,标多少钱只看持有人的心情。这个所谓的市场也失去了另一个叫做公平的标签。

  不过参与其中的玩家可能很难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动辄25岁月入百万、平台单日交易额超过同日新三板的新闻不断涌现,平台、炒鞋者共同营造出来的巨大赚钱效应,又成为培养新一茬韭菜的沃土。“再丑的鞋,如果炒贵了大家还是会觉得好看。”有位炒鞋的年轻人如是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事实上,炒鞋早已被看为一种乱象。早在2019年,央行上海分行就曾发布《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提醒广大消费者:“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各义务机构应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

  国货、好货、炒货,这三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相互关系,炒作出来的迷之价格,难免令人迷之自信。类似案例几百年前荷兰的郁金香事件就造成过惨痛的教训。非理性的击鼓传花,不管贴上多“潮”的标签,什么“爱”的名义,都早已与“潮”“爱”无关。(海报/王晔 【财经翻译官】闫雨昕/文)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