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底气从何处来——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见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时间:2025-11-12

0
  • 导读:

      国产“育种”如何守护“中国饭碗”?芯片、高端制造设备、生物医药等领域怎样突破“卡脖子”难题?  带着这些首都青年学子关心的热门话题,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宣讲团...

  国产“育种”如何守护“中国饭碗”?芯片、高端制造设备、生物医药等领域怎样突破“卡脖子”难题?

  带着这些首都青年学子关心的热门话题,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宣讲团”,连日来分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在京多所高校,由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现场开展辅读,为广大师生们讲述“新时代科技报国人”的精彩故事,“爱国”“奋斗”不再是抽象概念、遥远目标,而是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可学可做的青春路径。

  10月15日,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供图)

  接力攻坚“卡脖子”,苦干凝练“中国方案”

  来自某稀土公司高级工程师李特狄(化名)所在的科研团队将南方绵延起伏的矿山当成了自己的“家”。

  然而,新技术的突破向来不是在“锦上添花”的地方,而是在“难啃的硬骨头”上扎根生长。曾几何时,受制于常规工艺回收率偏低、产生大量废水和放射性废渣等原因,我国不少中重稀土矿山被迫停产,原料供应严重不足。

  “中国稀土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几代稀土人的坚守与奉献。”李特狄说,为了加速绿色高效新工艺的工业应用,他与同事们接过“接力棒”继续扎根在矿山现场。“经常几个工程同时实施,在矿山一待就是两三百天,夏天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冬天即使裹着棉服也冻得瑟瑟发抖,晚上住在临时板房里写报告、睡觉,时常受到蛇蚁、蚊虫的骚扰和叮咬;有的矿山常年没有网络信号,无法正常联系到家人,回家时年幼子女甚至认为是陌生人,一抱就哭……”

  讲到动情处,李特狄的声音哽咽,台下师生也为之动容:有人摘下眼镜擦拭红了的眼角,有人挺直腰杆将双手紧握……然而,当他介绍新技术已实现连续规模化生产,从源头解决了氨氮和放射性污染,大幅提升稀土回收率,推动我国离子型稀土矿山全面绿色复产、中重稀土自主可控时,现场瞬间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夜坚守;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实干突破。”北京大学本科生王森浩说,他们扎根矿山的奋斗历程,诠释了何为“埋头苦干”,在场的所有人真切感受到,民族复兴之路,正是由无数这样的实干足迹铺就。

  来自某存储技术公司的工程师张小明(化名),回顾团队在政策驱动、市场机制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下,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局部领跑的跨越。面对“卡脖子”困境,他们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通过科学统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把产业链拧成一股绳”,最终在关键领域撕开突破口。

  当张小明讲到“芯片是数字时代的‘工业粮食’,是大国博弈的‘棋眼’”时,台下许多师生频频点头,眼神专注,仿佛身处激烈交锋的对弈现场。而在讲述推动国产设备和原料替代率大幅提升、倒逼国际同类产品降价30%时,宣讲会场又再次爆发出阵阵掌声。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周琪表示,宣讲团的成员是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产业一线的中流砥柱。他们凭借过硬的专业本领、不懈的探索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在实践中凝练出一个个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这样的现身说法,比教科书更能触动心灵,极大地激发国科大学子乃至广大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

  10月19日,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宣讲团走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市供图)

  敢为人先“破难关”,以自主创新与世界平视

 一枚普通的鸡蛋,托起了中国人守护餐桌安全的底气。

  许多人或许难以置信,我们能不能吃上鸡蛋,一度得看外国脸色。直到2009年,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吴桂琴所在团队对外发布首款国产育种京系蛋鸡,自此才彻底实现国人“鸡蛋自由”。

  中国碗装中国粮。然而,种源问题不解决,鸡蛋稳定供应的“碗”就端不稳。

  “进口种鸡有核心技术保护,不能直接用来育种。长期以来,国内企业引种总要看国际育种公司的脸色,对时间、数量、质量和价格没有话语权。”吴桂琴说。

  公派留学的经历让她坚信,商业育种的核心技术,并没有高不可攀的秘密,一个强烈的念头在她心里扎了根: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而且一定能干得更好!为了培育性能优异的育种素材,毕业后的吴桂琴一头扎进大山深处的育种场,和3万只蛋鸡构筑“第二个家”。她与同事手工测定产蛋、体重、蛋品等几十个性状,每天无数次,用指尖丈量每一枚鸡蛋,用纸笔记录每一组原始数据。

  寒来暑往,一干就是十年。当鸡舍的夜灯成为大山里最执着的星光,看似重复的坚守,却为后续技术突破埋下扎实的科研根基。

  此后,吴桂琴的团队接连交出靓丽“答卷”:从表型选择到基因组的技术突破,从“京红1号”“京粉1号”“京粉2号”到“京白1号”的品种突破,实现了从“种源卡脖子”到“种源自主”的市场突破。2019年,“京粉6号”诞生,从此真正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如今,京系蛋鸡已累计推广80亿只,占据国内市场60%,今天国人每吃两枚鸡蛋至少有一枚源自京系列。2023年,两个品种出口到非洲,这是我国自主培育的畜禽品种第一次走出国门,丰富了非洲人民的菜篮子。

  从仰视到平视,不是一句空口号,背后是“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自主创新”的底气。

  北京某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松(化名),分享了“中国芯”制造关键装备的逆袭历程。集成电路装备被誉为芯片产业的“手术刀”与“建筑师”,直到本世纪初,我国在该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显著。王松东渡日本学成归国后,牵头攻坚氮化铝设备研发,凭着“早五晚十、周末无休”的拼搏状态持续攻关,仅用一年时间,便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氮化铝物理气相沉积设备,突破国外技术垄断。

  但是,随着芯片制程微缩,12英寸硅外延设备成为新挑战。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与客户产能压力,王松团队签下“军令状”,开启高强度攻关。经过上万条需求分析、多次方案重构、185轮调试和5000多次实验,最终攻克外延腔室温度场与气流场均匀性控制等世界级难题。他们所研发设备关键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价格降低约25%,已在国内20余家芯片制造企业批量应用,为“中国芯”自主可控提供坚实装备支撑。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说,宣讲团的各位专家从繁忙的科研生产和工程一线回到校园,带来了新时代奋斗者最鲜活、最动人的故事。他们将“实干为先”理念,深深融入芯片产品研发、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建设、稀土功能材料创新等一项项具体实践中,展现了新时代产业科技人才的使命与担当。

  淬火“锻精钢”,把信仰熔进青春选择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站在讲台上,多位宣讲人从自身成长经历出发,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兴趣、专业选择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能够将个人热爱融入国家需要,是人生莫大的幸福和机遇。”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贾阳,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分享了自己从少年时期对星空的向往,到投身航天事业、参与国家重大工程的奋斗历程。他的事迹印证了新一代中国航空航天人,用精益求精的匠心践行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激发了无数青年对浩瀚宇宙的向往和对科技报国的憧憬。

  多位宣讲人反复提到,青年学子要有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念,深知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80后”创业者何霆的事迹充满挽救生命的坚韧。在读博期间,挚友因淋巴癌离世的悲痛,让他毅然选择癌症治疗这一充满挑战的研究方向。博士毕业前夕,他与同伴怀揣“让癌症不再是绝症”的朴素梦想,创立了艺妙神州公司,专注于基因细胞药物的研发。

  历经十年艰辛奋斗,他们将实验室的论文成果转化为挽救生命的真实药物,不仅打破了国际基因细胞药物的垄断,而且大幅度降低国产药成本。2022年,一位被判定仅剩三个月生命的晚期淋巴瘤青年,通过他们的基因药物治疗重获新生并组建家庭。这些生动案例让宣讲会现场充满感动与掌声,也深刻展现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为了让进口的激光雷达这个‘宝贝’正常工作,冬天贴上暖宝宝防止‘冻僵’,夏天吹着空调散热。”一番“自嘲”的话音未落,台下几百名大学师生笑成一片。站在讲台上,小马智行技术负责人肖平分享着在自动驾驶领域自主创新的故事。当他讲到“不到10年时间,我们已经实现100%国产零部件造出新一代自动驾驶汽车”时,现场响起持久掌声,在座师生不自觉挺直背脊,眼神中充满了自豪……

  肖平说,在科技强国的赛道上,希望更多的年轻学子接过时代的“方向盘”,以科技之智,赴报国之约。

  榜样的力量如星火燎原,点燃了青年学子的信仰与行动,汇聚成爱国奋斗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首都高校通过多场高质量讲座、就业咨询、跟踪调研等方式帮助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鼓励青年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北京大学为例,该校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战略重点区域或新兴产业就业,设置专项奖励金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前往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工作。尤其在芯片等高端制造业领域,毕业生就业比例已从2020年的2.1%上升到2024年的6.8%。

  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成就是高校思政课堂取之不尽的生动素材,北京市本次宣讲活动以鲜活故事让青年认清时代责任,明确与祖国同行的方向。北京市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建好“思政课堂”“流动课堂”“前沿课堂”,用真理之光、奋斗之实、创新之力为青春梦想赋能。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