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沙区生物治沙技术取得新突破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3-03-17
导读:
新华社西宁3月12日电(记者王大千、白玛央措)记者从青海省科技厅了解到,经过四年科技攻关,由青海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青海湖沙区“植物活沙障”系列技术最近通过专家组验收,相关成果在实践...
新华社西宁3月12日电(记者王大千、白玛央措)记者从青海省科技厅了解到,经过四年科技攻关,由青海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青海湖沙区“植物活沙障”系列技术最近通过专家组验收,相关成果在实践中成功应用,为高寒沙区防沙治沙提供了技术支撑。
青海湖周边沙区海拔约3000米,属高寒地带,氧气稀薄,风大天寒。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放牧共同影响,湖边土地加速沙化,形势严峻。
青海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登山已连续30多年参与、主导青海湖沙区治理项目。张登山介绍,新突破来自2019年启动的“青海湖东综合防沙治沙及沙产业试验示范”项目,课题组在以往大面积固定流动沙丘的基础上,探索选育新型植物品种,把麦草沙障替换成“植物活沙障”,发展沙产业,实现更大生态、经济效益。
据介绍,项目遇到的难题有四个:一是风大,苗木难以扎根;二是土壤层较薄,难以保水保肥;三是紫外线强,地温低,苗木成活不易;四是鼠兔等野生动物刨食,苗木难管护。
“2020年春,团队尝试在春季第一场透雨后的三五天内播种栽苗,当年植物成活率超过85%,由此确定了有利于苗木扎根的最佳种植时间。”张登山介绍,“植物活沙障”是“燕麦沙障+乌柳”“燕麦、冰草沙障+花棒”和“燕麦、多年生牧草沙障+菊芋”等种植模式的统称,这些乔灌木树种与草本植物优势互补,形成规模,锁住了土壤层水分,有效抵御了干冷气候。
树种选育是项目成功的又一关键要素。张登山说,科研团队分析青海湖地区树木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对植物的高海拔环境适应性进行评价,重点攻关树种筛选与繁育技术研究,“开始试种的沙冬青、板蓝根等,都因根茎易被鼠兔刨食而淘汰”。
在项目实施期间,青海湖东建立了乡土植物种苗繁育基地20亩,试验示范区面积1000亩,“植物活沙障”成活率达90%,保存率达85%。来自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的验收专家组认为,新选育的灌木、中药材、草本植被在示范区的种植平均盖度达65%,表明“生态+经济治沙”的方向准确可行,系列技术成果有很大推广应用价值。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