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校园贷已是旧闻?NO!它又改头换面依然悄悄发生在无数的校园里,正在卷土重来。
近日,闪银、拍拍贷等平台被曝在国家取缔校园贷后仍然在从事此业务。其中,闪银平台向学生发放高利贷年化利率高达199.38%,该平台变相收取砍头息,借1000元实际只得790元。
校园贷用啥“套”住你
一起来瞧瞧校园贷都用了啥套路,以后看到这些请绕道而行。
1.网络贷:
假成本,真诱导。
利用学生欠缺金融和法律知识,犯罪分子通过开设虚假网站、手机短信、小卡片或在报纸上打着“无抵押贷款”“低息贷款”“免息贷款”等幌子,诱导学生上当受骗。
案例:
2017年4月上旬,佛山某学院学生张某接到一外地女子电话,电话中该女子向张某推销一个贷款平台,利息低但要求张某录入个人信息。张某被低利率诱导向平台贷了款,但随后平台以其相关资料不够详细为由,要求张某支付400元资料费,后又要求张某交600元服务费和2000元保证金。当嫌疑人要求张某再支付1600元的保险费时,张某发现上当受骗而到派出所报案,总共被骗3000元。
2.兼职贷:
假兼职,真陷阱。
骗子公司打着“先领工资后兼职”的宣传噱头,骗学生进入不良贷款的陷阱。
案例:
前段时间,章丘大学城内商业街进驻了一家苹果手机店。
大二学生小张说,这家店实际是一家校园兼职公司,营业执照注册名为章丘百校联盟数码产品店。
根据公司工作人员所说,该新型兼职模式系先拿工资,再用工作量抵消。
小张说,她在公司拿了2000元,每个月需要完成36小时兼职,一共做12个月。
4月17日当天,小张便与公司签订了协议。
小张办完相关手续,开始等待兼职机会。
一段时间后发现,不仅没有兼职可做,还收到了不少催款信息。
3.裸条贷:
假借条,真骗局。
在进行裸条贷时,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替代借条。当发生违约不还款时,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的手段作为要挟逼,迫借款人还款。
4.回租贷:
假租赁,真借贷。
部分网络借贷平台将“现金贷”业务变身,名为租赁,实为借贷,通过读取通讯录等方式控制和威胁借款人。最常见的是“手机回租贷”。
案例:
刘羽(化名)是一名大四学生,借钱买了手机,但同学要刘羽提前还钱。
刘羽手头没有现钱,同学便向她推荐了一款“回租贷”的App。
“他告诉我,同意把手机‘抵押’出去就能换一笔钱,而且可以以‘回租’的方式继续使用手机,只不过每周要付一些‘租金’。
”
刘羽说,尽管是借款,但和普通小额现金贷款不同的是,她和平台之间,签的是租赁合同。
2000元借款金额,实际只拿到1600元。
扣除的400元被平台方以“租赁费”的名义收取了。
一次“回租”的周期为7天。
一周后,刘羽没能筹到2000元,眼看着就要逾期,平台方的客服人员打来电话说,只要缴纳续期费,就可以继续使用这1600元。
就这样,在不断续期、从其他平台借款填“窟窿”、再花钱续期的恶性循环中,短短3个月,当初的2000元借款已经“滚”到了1万元。
5.培训贷:
假培训,真哄骗。
公司以应聘者能力不达标,要求应聘者进行岗前培训,产生不菲的培训费(另加高额利息),后续通过贷款软件进行分期还款。
案例:
今年6月初,24岁的刘先生在招聘网站投简历求职,接到一个招聘电话且来到某通信工程公司,三天试岗结束后,签协议时竟然办理了一份贷款,本金14900元+1540元利息,一共16440元,分期为22个月。
“这笔贷款,前四个月是公司帮忙交,每月70元钱。
从第五个月开始,就需要我自己承担,每月还款897.78元。
关键是这笔贷款根本就是公司‘忽悠’我办的,我根本不知情,直到第一个月还款的日子,我才知道实情,如果不按期还款会上征信(黑名单),真是太坑了!
”刘先生说,除了他,还有10多个人跟他的情况相同,背上了贷款。
校园贷骗局层出不穷,
为何总有人愿意“买单”?
2016年以来,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很多措施和文件来规范治理校园贷。2017年9月6日,教育部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然而,为何不良校园贷屡禁不止?为何依然有大学生上当受骗?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向中国财富网
(中国财富帮:cfbondcom)表示,不良校园贷之所以如此“猖狂”,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从供需角度看,学生一般不符合现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比如,学生缺乏抵押品,没有正式工作等,学生们的金融借贷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商业金融机构对风险定价能力不够,现行的金融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供给不足,缺乏分层金融产品。这就为灰色地带、非法的校园贷平台提供了生存空间。
其次,这些不良贷款平台一方面看中校园贷“业务”的暴利性,同时也看到校园学生的弱势性。
总结下来,大学生之所以容易受骗,主要是因为:
1.非理性消费。大学生在校园中往往会由于攀比心或是炫耀心理而做出脱离自身经济能力的超前、超高消费;
2.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对法律、金融知识的储备不足;
3.市场上铺天盖地的促销类广告的诱导。
远离不良校园贷,
别让它
再“贷”走你的青春!(梁肖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