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记录美好生活
来源:中工网 时间:2023-12-13
导读:
从隆隆作响的挖机上跳下来,周灿银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轻轻掸去身上的尘土转身走入暮色。回到位于浙江绍兴老火车站的住所,一碟五香豆、二两绍兴酒,渐渐平复了白天浮躁的心气,夜晚,他将以另一个身份——诗人“尚官...
从隆隆作响的挖机上跳下来,周灿银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轻轻掸去身上的尘土转身走入暮色。回到位于浙江绍兴老火车站的住所,一碟五香豆、二两绍兴酒,渐渐平复了白天浮躁的心气,夜晚,他将以另一个身份——诗人“尚官亿吾”,投入文学创作。
偏分的发型,微笑时露出的几颗白牙和眯成细缝的眼睛,让年轻时的周灿银看上去与作家余华颇有几分神似。只不过,如今余华已是文坛“大咖”,而他却一直以开挖机谋生,但这并没有阻碍他在文学的“赛道”里努力追赶的决心。
工友眼中的另类,有自己的执着
周灿银今年43岁,河南信阳人,现在是绍兴市上虞俊杰土渣有限公司的一名挖机司机,开挖机已经23年了。这些年,他去过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也跑过上海、山东,大、小洋山深水港、外高桥保税区,锦州港码头、日照机场等工程项目中,都留下过他奋斗的身影。
这几天,周灿银被公司安排到上虞小越街道朱家滩村一处窑厂卸窑泥。江南的季节更替,从多彩的深秋到萧瑟的初冬,变换的是颜色,也是心境,对于痴迷写诗的周灿银来说,这是一个能迸发出创作灵感的特殊时间段。
在工地上,劳作之外的闲暇时光,喜欢热闹的人总是三五成群聚在一块儿摆“龙门阵”,愿意独处的则抽着烟刷着手机,像周灿银这样喜欢爬上高处静静远眺,时不时又自言自语默念几句,盯着某处呆立不动的,就显得比较另类了。
“我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我爱学习、爱创作、爱写诗。小时候就喜欢听爸爸讲民间故事,一边听会一边问,现在,我读书看报,每天记录一句优美的句子,或者有哲理的话。”周灿银说,“我坚信心在哪里,思考在哪里,努力在哪里,成绩就在哪里。”
慢下来,发现世界的美
2019年,周灿银在绍兴诸暨,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诗。
那时,周灿银在诸暨国祥大厦上班。公司对面就是浦阳江,在空闲的时候,他总是会来到江边的西施故里散步,第一首诗的灵感便来源于此。
一个夏天的傍晚,他像往常一样来到江边。荷叶连天,金波粼粼。鱼儿在水中嬉戏,行人在岸上往来。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却触动了这个中原汉子。“在我的家乡,最好看的风景莫过于秋天的麦浪,金灿灿的。”周灿银说,“江南的细腻却与众不同。”
这份景致被周灿银认真地记录到笔记本上——“一池碧绿点点红,鲤鱼游嬉池塘中。石桥之上人来往,忽闻柳枝语音同。”
这几年,周灿银一直在绍兴地区干工程,而写作的势头也一发而不可收。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创作了30多首诗。周灿银说,绍兴是一座节奏比较慢,又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有别于他去过的所有城市。这份慢节奏,让他有时间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在这儿,他能够穿越时空,感悟文化巨匠鲁迅先生的文学真谛,在这儿,他能够静心思考,吸收先贤智慧,抒发个人心境。
唯有文字是永恒
周灿银说,辍学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做梦都梦见自己在学习。这些年的四处奔波,并没有让他放弃学习,特别是来到绍兴以后,他深深感受到自己“喝”的书不够多。“我们那儿把学知识,肚子里有墨水,说成是‘喝’书。”周灿银笑着说。
唐诗、宋词里的字看不懂,就用字典查出来,标记好。鲁迅先生的著作以前读得不够,现在不仅在书上学,还走进书里提到的百草堂、三味书屋去实地感受……
周灿银觉得写诗要用简单精炼的语言表达出能让人接受的东西,让大家能听得懂、看得懂,才能有共鸣。所以他会用诗歌记录挖掘施工时的感想:“披星戴月挖大地,万丈高楼平地起。上挖天下挖地,中间还能挖空气。斗压土,土压车,车压地,地动山摇。”用夸张和俏皮,来表达技术变革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的支持。
自从在西施故里写下第一首诗之后,周灿银的创作脚步就一直没有停下来。“我想像袁隆平先生一样,把热爱的事情坚持下去。”周灿银说,为此,他给自己立个目标,每做完一个项目,就为这个项目写一首诗作为留念。“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而文字是永恒的。”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胡翀)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