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付的幸福“账单”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0-11-11
导读: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姬姣姣通讯员王向阳 “今年夏天天热时,人在家空调就没关过,最多一个月用了260块电费,一天差不多合9块钱。”11月9日,在武陟县圪垱店镇冯村,群众付德本从正屋桌子上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姬姣姣 通讯员 王向阳
“今年夏天天热时,人在家空调就没关过,最多一个月用了260块电费,一天差不多合9块钱。”11月9日,在武陟县圪垱店镇冯村,群众付德本从正屋桌子上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后说道。
付德本是武陟县供电公司结对帮扶贫困户,今年80岁,大伙都叫他老付。老付瘦高个,细长脸,额头上4道皱纹和嘴角的“八字纹”像刀刻上去一样,格外的显眼。
“去给别人打地基了,刚回来。人老了不能一直呆在家,出去干点活,又能挣钱,身体还好。”见到老付时,穿着一件天蓝色的大衣,衣服和鞋上还沾着泥土。闲不住的他,经营着出租电夯的小生意,偶尔还会出去干点零散活。
“咱们电业局和乡里的人,这个送点大米,那个送点油,我这日记本里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人得懂得感恩。其实真正让村民真正得实惠的,还是电。”
老付说的电,是该公司实施的扶贫村配电网改造。2015年起,该公司先后投资101.79万元,对冯村电力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新建改造线路3.93千米,变压器由5台增加到了12台,变压器总容量由715千伏安增加到了1915千伏安,彻底解决了冯村用电存在的变压器容量不足、经常停电跳闸问题。
“电网改造后,每家每户都受益了。”当过冯村村委干部的老付,看人看事有着自己见解,心里也存有一份“账单”。
老付的“账单”,分两方面。一方面电力改造直接收益。早先,是用柴油机从村南的河里抽水浇地,由于河水水质差、含碱量高,群众干忙活就是产量上不去,种的小麦亩产只有700斤左右。后来,用上潜水泵抽井水浇地后,因为村里变压器少、容量不足,浇地用电保障跟不上,产量和用电好的村还是差着一大截。结对扶贫后,村里的用电问题彻底解决了,小麦的亩产也涨到了1400斤。
另一方面,是间接收益。冯村周边村种树的人多,承包地的人也多。电网改造后,村里电足浇地也方便,群众的地一下成了“香饽饽”。之前,每亩地承包出去,一年也就600斤小麦或600元钱。现在,承包租金涨到了1200元。土地承包出去后,人闲了下来,加上冯村离武陟县城只隔一座桥,进城务工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村里群众的收入更是成倍往上翻。
“俺家的一亩四分地,现在承包出去比之前一年能多得840块。地不拉扯人,俺还能干点小生意,日子肯定是一天比一天好了。”谈起村里和家里的变化,不爱说笑、进家就一直紧绷着脸的老付,脸上不经意间掠过一丝笑容。“群众有钱没钱,你到村里转一圈就知道了,盖的差不多都是两层小楼,电业局真是帮大忙了。”
为进一步改善结对贫困户用电条件,2018年至2019年,该公司先后捐赠51550元对23户贫困户家里的用电线路进行了改造,解决了群众家里电线老化、无法使用大功率电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老付,是受益人之一。
村里和家里用电都没有了问题,加上2019年底老付脱贫后,家里条件改善不少,日子也是越来越滋润。现在,老付家做饭用电磁炉,洗澡有暖霸,夏天热了开空调,冬天冷了用电热桌,冰箱一年四季更是没停过。
“俺这人想得开,过日子多花点钱,总比有病花医院强。俺家用电从来没省过,不仅夏天用电多,冬天也不少。我这本上都记着了,去年冬天连着仨月电费都是一两百。”老付接着说道。“这要在以前电不够用,你就是有钱也享受不了。”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