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 | 贫困乡村同沐善治春风
来源:半月谈 时间:2020-01-07
导读:
半月谈记者朱国圣姜伟超村里老少都为生计发愁的贫困村,怎么搞好基层治理?甘肃徽县的干部们探出了一条路。以党建为轴,平衡经济发展的“活”与干部考核的“严”,既有打造产业品牌的新意识,又有“三标一体”管理的...
半月谈记者 朱国圣 姜伟超
村里老少都为生计发愁的贫困村,怎么搞好基层治理?甘肃徽县的干部们探出了一条路。以党建为轴,平衡经济发展的“活”与干部考核的“严”,既有打造产业品牌的新意识,又有“三标一体”管理的新方法,让社会治理的春风,也可以在昔日的穷乡僻壤中吹拂。
稻坪村村民在领取合作社年终分红 陈斌 摄
办活合作社,经济好起来
稻坪村是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南部嘉陵江畔的一座小村。从今年5月份开始,这个深度贫困村一下子火了。村里的老屋老瓦、老树老山,乃至门口晒太阳的老人,这些过去“落后面貌”的代表,如今成了游客打卡的地标。
稻坪村支书尹守明介绍,2017年在陇南市委组织部包抓和徽县县委组织部帮扶下,村两委领导村民成立合作社,因地制宜,打造古村落,发展旅游业。2018年村里首次实现分红,今年分红能再翻一倍,人均达到3000多元。
大河店镇火石村搞的是“青泥黑猪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16年成立,第二年就盈利60多万元,2018年外地多家大公司来谈合作。今年猪肉价格上扬,青泥黑猪外销山东等地,进一步打响了品牌。
截至2018年底,徽县已打造出“青泥黑猪”等30多项优势产业。2017年和2018年两年,35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分红,分红总额7015万元。
集体经济发展了,村庄的变化也多起来:老上访户不再上访,主动加入村集体变身股东;村两委多年见不到面的能人,卖掉了自己的小企业,当起合作社理事长;有的村修路,村委大喇叭一喊,全村各户只要有人在家,全都出来响应……
创新工作法,党建严起来
“集体有了积累,群众增加了收入,是基层治理起效的前提。”徽县县委组织部部长刘永成这样总结。但是,只有经济推力,还不足以让治理成效“起飞”,关键助推,还是基层党建。
“平时没事不找你,有事不办就骂你,办不顺心就告你”,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几年前徽县一些贫困村基层治理的尴尬局面。2016年9月,徽县县委组织部去火石村帮扶,召开村民大会,全村总共到了7人,6人是村干部。
火石村这样的情形,在徽县并不是例外。徽县县委组织部门经过调研,认为症结出在村干部身上。一方面,村干部长期以来“待遇低,没干头;工作难,没盼头;得罪人,没落头”;另一方面,对村干部“管而不考”导致其工作也缺乏约束。
为此,徽县县委组织部2017年年初制定出台管理标准化、服务标准化、考评标准化的“三标一体”工作法。村两委班子成员由乡镇领导、包村干部、帮扶工作队员和村民代表按照一系列严明的考评问责办法实行打分,考核排名全镇公示,村干部绩效也要逐月考评。
考核制度实施后,徽县有120多名村干部被淘汰出岗位。大河店镇硬湾村党支部书记高志军曾连续几个月全镇排名靠后,有一次他从公示牌前路过,听见几个村民讨论:“咱们村支书不成啊,老是倒数。”高志军掩面疾走,从此知耻后勇、积极作为,一年后就令硬湾村变身综合治理模范村。
有钱有奔头,群众乐起来
半月谈记者在西部一些贫困村调研发现,党建带动的集体经济,不仅解决了村民致富难题,更重要的是成为了团结群众的“同心圆”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大平台。以党建育村风、振民风,社会治理不再只是干部的事,在群众心中也扎下了根。
靠黑猪品牌脱贫的火石村,从2018年开始,每逢节庆和村里有重要活动,村民都自发从家里拿来蔬菜、肉、干粮,在村委门前广场上“开大灶”,气氛热烈,老少欢悦。“现在村民和干部处得可亲着哩!”曾经连续上访十年“告村官”的村民鞠永强说。
“大伙最怕的不是穷,而是一年年没变化。老是老样子,村子自然就散了。”稻坪村贫困户张文平说,现在包村的上级部门实干、村两委下力、村子红火、村民心齐,大家每天都是兴冲冲的。
以做强经济为突破口,以严明党建为推动力。徽县的基层治理起效之路,就这样从干部计划里,走进了百姓心坎里。(刊于《半月谈》2019年第24期)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