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扫码“求关注”背后套路深
来源:河南日报 时间:2020-12-18
导读:
□河南日报记者翁韬 相信很多人都收到过微信好友发来的类似这样的“求关注”信息,“帮忙关注下这两个公众号,这是当地的生活新闻平台。我需要18个人关注,还差8个关注!……”还有的会附上一句简短的“求关注...
□河南日报记者 翁韬
相信很多人都收到过微信好友发来的类似这样的“求关注”信息,“帮忙关注下这两个公众号,这是当地的生活新闻平台。我需要18个人关注,还差8个关注!……”还有的会附上一句简短的“求关注”语音。
收到这样的信息,不少人会碍于情面,随手扫描二维码点个关注。关注后,微信公众号弹出的介绍也大多类似,自称是本地资讯平台,关注本地的吃喝玩乐信息,也并无异样。
但是,几天后该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却跟它的介绍大相径庭,封面图片十分“辣眼睛”,文章标题也是游走在涉黄低俗的边缘,还有的标题上公开宣扬高息理财或者推销来源不明的保健品等。
记者点击进去查看,文章内容大多是涉黄低俗的小说连载,阅读到文章的底部会有一个跳转的链接,想要看完整部小说,就需要跳转到另外的网页上,而翻阅两张后,页面就会提醒读者充值才能继续看。记者翻看了下这家小说网站的书目,大多以涉黄低俗类居多。
记者查看了那些高息理财的文章,通篇都在兜售一些所谓的高利润项目,承诺的年化收益率远远高于国家的规定,文字夸张、诱惑力极强。而且,都会诱导读者下载相关的APP进行注册交易。
而且记者也发现,为了躲避微信平台的监管和用户举报,每隔一两天这些“打擦边球”的文章就会被删除掉,只保留近两天的历史内容。
熟悉公众号的读者如果查看该类公众号的注册信息就会发现,这类号称本地资讯平台的注册主体,基本都在外省。记者调查中就发现了山东、福建、山西等外省的注册账号居多,账号主体是个体户、私营企业。
调查中,记者也发现,这类外地账户的“寿命”往往并不长,一两周后,记者再次查看这几个账号,已经无法打开。微信平台提示的信息显示:“由用户投诉并经平台审核,涉嫌发布性、性暗示、暴力血腥或色情、淫秽等信息,账号已被停止使用。”
据记者调查,这类看似“短命”的操作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经济链条。
有熟悉该行业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类的微信关注推广,主要采取地推的形式,在县城或者乡镇人流量大的超市、广场摆摊设点,通过赠送廉价的小礼品,吸引群众转发“求关注”。不少不明真相的群众,往往为了领取小礼品,扫描群发二维码或者把手机交给地推者群发所有微信好友。
该人士告诉记者,在普通县城,这类地推每天可以吸粉3000—8000人,一般这类推广队伍会在一个地方逗留两到三天,当“收割”完几万当地的粉丝后,就会转战到下一个县,一路推广下去。
而这些关注公众号的粉丝就会被转入下一个环节进行变现,通过向粉丝推送付费小说、黑五类保健品、理财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利益“收割”。以充值付费小说为例,记者就调查发现该类阅读会设置一系列连环套路,一步步吸引读者付费充值所谓的“书币”,阅读完一本图书最终的花费可能达到几百元。
有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由于微信平台对于违规内容的处罚是阶梯性质的,也就是说,对于违规的处罚是逐步提高处罚等级直至最后封号。而这些专业做号的公司就是利用处罚的滞后性,迅速积累粉丝后疯狂推送敛财,虽然经过投诉和几个等级的处罚最终封号,但是这一阶段内,他们已经榨取了粉丝的巨额收益。而且,这个模式他们会不断复制下去,吸引别的地方更多的粉丝“入坑”。
针对这类带有不良动机的“求关注”,有业内人士提醒,要注意甄别区分,不要贪图小利,随意转发此类关注信息,尤其是注册主体不在当地的公众号的关注信息。此外,发现这类公众号推送不良信息,要及时进行投诉,果断取消关注,防止被套路套得越来越深。此外,他也呼吁网信、网警部门能够协同微信平台,加大对此类做号公司的打击力度,避免更多的群众上当受骗。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