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发现2600多年前戎人王级大墓 进一步证实文献所载“戎人内迁伊洛”历史事件
来源:郑州晚报 时间:2020-11-30
导读:
M15号墓葬出土的编钟 墓葬发掘现场新华社发 新华社电天子脚下,为何会有外族久居;中原腹地,怎会出现西北戎人特有的“头蹄葬”;史书中记载的陆浑戎到底在哪儿?近日,一座春秋时期西北戎人的王级大墓在河南...
M15号墓葬出土的编钟
墓葬发掘现场 新华社发
新华社电 天子脚下,为何会有外族久居;中原腹地,怎会出现西北戎人特有的“头蹄葬”;史书中记载的陆浑戎到底在哪儿?近日,一座春秋时期西北戎人的王级大墓在河南洛阳徐阳墓地被发现,进一步印证了2600多年前陆浑戎迁徙、融合的历史,对探索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民族融合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吴业恒介绍,这座标号为M15的墓保存完好,随葬器物主要有饕餮夔纹铜编钟、编磬、玉璜、玉扳指等,且墓葬周围分布有陪葬车马坑。“车马坑陪葬对应的是高等级贵族墓葬,另外,从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青铜礼器来看,应该是一座王级大墓。”吴业恒说,这也是徐阳墓地考古发掘的第二座王级大墓。
从随葬品和葬式葬制来看,15号墓与该区域出土的其他墓葬一致。“墓内随葬器物以及在车马坑内放置马牛羊头蹄的殉牲习俗,与春秋时期西北地区戎人的文化面貌、埋葬习俗相同。但随葬铜礼器、车舆规制等又显示其受到同时期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
“15号墓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文献所载‘戎人内迁伊洛’的历史事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说,墓葬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折射,15号墓表现出的文化融合与嬗变,体现了中华文明有容乃大,是中华文化5000年兼收并蓄民族融合的实证。
徐阳墓地位于洛阳市伊川县徐阳村,是2600多年前从中国西北迁往洛阳伊川的陆浑戎墓葬群,也是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首个戎人遗存。根据史书记载,陆浑戎自公元前638年迁入洛阳伊川,公元前525年被灭。
徐阳墓地自2013年发掘至今,共清理墓葬150座,其中大中型墓12座,大中型墓葬均有与之对应的陪葬车马坑或马牛羊头蹄祭祀坑。“除了一些马牛羊头蹄等戎人祭祀特征,该墓葬群还出土了中原地区较为罕见的单耳罐陶器以及螺旋形金耳环和鎏金铜质挂件,这些都是典型的戎人习俗和装饰。”西北大学教授罗丰说。
“无论从时间、地域,还是规模、习俗上看,徐阳墓地都与春秋时期活跃在这一区域的陆浑戎对应。”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说,这是研究民族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资料。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