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 沈阳铁西区:拨开阴霾焕生机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时间:2019-11-04
导读:
编者按: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周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的每一...
编者按: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周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岁月都留下了动人的历史印记,每座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人民网策划推出“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下各地70年间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展现国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图景,在生动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新中国奋进的磅礴力量。
铁西,顾名思义,就是铁路的西边。在东北有很多叫这个名字的地方,但最出名的还是辽宁省沈阳市的铁西区。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第一块钢化玻璃、第一台国产数控机床……这个有着近百年工业历史的地方,不仅是新中国机械制造业的“重中之重”,还为新中国创造出了160项“第一”。
70年,铁西区从鼎盛到衰落,再到振兴。透过城区的变迁、经济的复苏、群众生活的改善,在这里我们或许能读懂整个东北,甚至整个中国的改变。
一道水渠:
从“臭水沟”到景观河
改造后的卫工明渠成为铁西区一条靓丽的风景带。沈阳市运河管理部门供图
9月的辽宁,天气已经不再闷热。傍晚,沈阳市铁西区卫工明渠水面上倒映着一道道霓虹灯,沿途绿地上满是正在散步和锻炼的市民。或许你想不到,这条上世纪30年代修建的水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用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老铁西人管它叫“臭水沟”。
“小时候,离着老远就能闻到臭味儿。”今年32岁的赵帅,小时候曾经跟随父母在卫工明渠附近的职工宿舍住过一段时间,说起当年,一脸嫌弃。不光赵帅,对于大多数铁西人来说,这“臭味儿”简直成了抹不去的记忆。这条“臭水沟”,曾经更是让附近居民苦不堪言——夏天也不敢开窗,不仅因为难闻的气味,还有成群结队的蚊虫。故而,16年前,在得知自己的老师武裕民退休后搬到了卫工明渠附近的小区时,很多学生都充满了疑问——怎么选了个离“臭水沟”这么近的小区?
改造前的“臭水沟”河道狭窄,两岸杂草丛生。沈阳市运河管理部门供图
直到学生们到他家串门时才发现,这条“臭水沟”早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臭味没了,景观美了,设施好了——1985年,沈阳市政府将改造卫工明渠工程列为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历时两年零4个月,工程于1987年9月竣工;1997年4月,沈阳市成立运河风景管理处,卫工明渠被纳入了管理范围,而且管理细化精确到米;到了2000年前后,弥漫在卫工明渠两岸的臭味儿终于散去。从1885年首次整治开始,30多年间,随着每一次的改造和治理,这条水渠的水也越来越清。在2018年10月下旬国家黑臭水体专项巡查中,全线水质清澈良好、无臭味,通过了国家巡查。
“前几年,家门口的桥修好了之后,出行更是方便了很多。”正是含饴弄孙年纪的武裕民每天带着外孙女去公园玩儿,走家门口的跨河桥十几分钟就能到附近的劳动公园。
杨英,1991年参加工作就在卫工明渠,现在她是沈阳市运河养护管理中心卫工河队十二路班组的班长。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带着班组的工作人员在卫工明渠旁作业。
修剪绿化带、打捞水中的垃圾、清理景观路……在杨英看来,这里的环境在多年的努力下越变越好了。“我微信的头像就是岸边的榆叶梅。”杨英的手机相册里满是卫工明渠的景色。
“前几年,河道里的水草满满登登的,现在富营养化解决了,水草也少了。”杨英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卫工明渠的水质提升、设施健全让附近的居民也获益良多。今年,沈阳市政府又将卫工河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列入城建计划,包括护岸改造提升、游园景观建设、亮化工程、“智慧运河”等工程项目。目前已完成全线两岸石砌护坡及二步台维修工程,下一步将按照运河水系环境综合提升改造工程的总体部署,陆续开工建设,整个工程于2020年底全部完成。
一个难题:
从“老大难”到新出路
卫工明渠的变化只是改善了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那么铁西区的大气治理可以说是让全区人享受到生态治理的红利。
如何让一个卫星都看不见的重度污染老城区,变成模范生态区,并获得“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奖”?
中国工业博物馆里,墙上的两张巨幅影像图,就是答案。
2002年5月铁西区建设大路以北部分地区影像图。汤龙摄
2002年时,铁西区建设大路以北,工业厂房林立,铁路线纵横,大烟囱中排出的浓烟正“吞噬”着附近的建筑……
“冬天回家摘下口罩,鼻孔的位置肯定有俩黑点儿。”今年58岁的李冬是地地道道的铁西人,说起以前铁西区的空气,几十年前的一件衣服现在回忆起来还心疼。上世纪90年代,“娇衫”是稀罕物,穿的第一天就赶上刮北风,回家的时候发现衣服表面全是小眼儿——铁西最北边的沈阳冶炼厂大烟囱飘出的烟尘是一切化纤制品的“克星”,不管是普通的“的确良”,还是昂贵的“娇衫”,都能烫出均匀的“伤痕”。
当时,沈阳市结核防治所对铁西区32家工厂进行调研发现,冶炼厂等工厂生产过程产生多种有毒物质和有害气体,由于作业环境差,空气污染严重,肺癌发病明显增高。
烟囱成为环保的敌人,都市的杀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区600多根大烟囱,成了笼罩在铁西人头上一块驱之不散的阴霾。
就在这浓烟笼罩中的铁西区在市场经济中也曾经闪出过电光火石般的改革成就。
在中国工业博物馆的铁西馆里,新中国第一份资产经营承包合同、全国首家破产企业的“通告书”、金杯公司最早赴纽约发行的“美元股票”……
即便如此,被机制、体制束缚手脚,被债务、冗员重压加身的铁西区,还是陷入了发展的困境。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仅短短几年时间,铁西90%以上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500多亿元国有存量资产闲置,企业负债率高达90%。
难题怎么破?
2002年6月18日,沈阳市宣布将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成立铁西新区,原40平方公里的区域总面积扩增了10倍。
合署办公并不是简单的物理整合,而是让这个被称为“东方鲁尔”的城区发生化学反应——它跳出了“一厂一议”的窠臼,给铁西老旧企业实行整体搬迁改造提供了闪转腾挪的物理空间。
铁西区的“东搬西建”战略由此开始实施。所谓“东搬西建”,就是将位于铁西东部老城区的企业搬到西部的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发展工业;同时对铁西老城区重新进行规划和功能定位,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铁西城区地价比开发区高,通过搬迁,国企的历史债务、拖欠职工的内债一下子就解决了,让企业挣脱了束缚。同时,沈阳市赋予铁西区规划审批、土地出让、配套费收缴等市级管理权限,企业所得税市级部分就留在区里。铁西区财政也有了“活分钱儿”。
为了彻底摆脱负担,甩掉沉重的历史包袱,铁西区的企业该破产的破产,该重组的重组,该改制的改制。原来企业大而全,通过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规划,集约经营。
3年的时间,铁西区搬迁改造113户企业,产值由12.3亿元增长到50亿元;工业产值年均增长40%以上,工业税收年均增长50%以上;铁西“工一色”的功能布局有所改善,二三产业发展趋于协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增长。
2017年5月铁西区建设大路以北部分地区影像图。汤龙摄
到了2015年,同样是铁西区建设大路以北,冶炼厂的大烟囱变成了国际纺织服装城,重型机器厂变成了1905文化产业园,铸造厂变成了中国工业博物馆,北二路上一排“冒烟儿”的企业早就变成了一溜儿汽车4S店……
近年来,东北通过改革撬动内生活力释放、民营经济体量上升,这不仅是振兴东北“全盘皆活”的关键所在,也是铁西区实现华丽转身的关键。
东北制药,这个曾经在国内首次给足球俱乐部冠名的企业,一直是改革的弄潮儿,虽然有过低谷,但难能可贵的是它一直“敢于吃螃蟹”。
“张士开发区那两根大烟囱下面就是我们单位。”东北制药集团董事长魏海军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讲,以前员工在外面死活不敢自报家门,现在可完全不一样了。
2019年1月,位于铁西区的东北制药因为一面给职工发奖金的“红包墙”成了网红。这家企业在去年7月通过混改加入国内知名民企辽宁方大集团后,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当年实现营业收入74.67亿元,同比增长31.54%;净利润1.95亿元,同比增长64.04%;员工人均月收入混改后同比增长61.81%。
今年,刚刚经历“混改”4个月的北方重工也浴火重生,8月份随着产量提升,公司106名普通员工月收入突破了1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截至2018年底,铁西的地区生产总值948亿元,是2002年的15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050亿元,是2002年的15倍。今年上半年,铁西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出口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等多项指标总量均位居沈阳市首位。
一条老街:
从“走迷宫”到住楼房
铁西区的家底殷实了,如何将振兴成果回报给全区人民?铁西建立了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完成了150万平方米的老工业棚户区改造,制定并实施了对特困群众的梯次救助。
“我的童年家住在艳粉街,那里发生的故事很多……”1995年,歌手艾敬发行了一本叫《艳粉街的故事》的专辑,让艳粉街这个地方家喻户晓。
早期的艳粉街都是这样的小土房,居住条件特别艰苦。铁西区委宣传部供图
艳粉街只是艳粉屯的一部分,位于铁西区沈辽东路以南地区。清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主要种植用于制作胭脂的胭粉豆,以供郑亲王府使用,因此被称为胭粉屯,后来逐步演化为艳粉屯。这一带,曾经是沈阳市最大的棚户区,居民达2万多户。
今年76岁的武裕民回忆起30多年前的一次家访,记忆犹新。“进屋的时候,光注意脚下了,脑门儿差点儿磕门框上。”武裕民去住在艳粉屯的一个学生家,七拐八拐就走迷路了,只能一边走,一边打听学生家住哪儿。
艳粉街的门框为啥磕脑门儿?当年艳粉街里很多平房,屋里的地面要比室外低了许多,就是人们常说的“下窖”。严重的,屋里的炕面与外边的地面一样高,透过窗户看外面走过的人,只能见到两条腿。
艳粉街的路有多难走?在艳粉街住了40多年的康长清讲了一件事:他的一个亲属从外地来沈阳,拿着信封上的地址找,在艳粉街从中午一直找到天黑,最后还是由派出所的片警给送到他家。
“原来住在艳粉街的人都有‘四怕’——春怕刮风夏怕雨,秋怕严霜冬怕雪。”康长清说,春季的大风一刮,屋顶的油毡纸就遭殃了;夏季的暴雨严重的时候会淹到炕沿边上,常常会见到一家男女老少用铁锹、脸盆往外排水;秋天第一场霜冻到来之前要整日整夜地去排队买煤、买秋菜;冬天雪大的时候就会堵住家门。
64岁的盲人按摩师吴国臣是艳粉街的老户,别人的困难放到他这儿都要加一个“更”字。说起在艳粉街的生活,用他的话讲就是“遭了10年的罪”。直到2002年,艳粉街棚户区改造,吴国臣搬进了楼房,两间平房换成了两间60平方米的两居室,每平方米交400块钱。从平房到楼房,只花了48000块钱。现在他每天乘坐地铁往返于按摩店和家中,走路时再也不用担心坑坑洼洼的路面。
像吴国臣一样,当时通过棚户区改造搬进楼房的有3000户居民。
房子解决了,配套也要跟上。按照房屋改造政策,当地把马路拓宽,四向都打通,规划农贸市场,建立供水供暖系统,当时仅光采暖系统就用掉了1200万元。
艳粉地区棚户区改造后,老百姓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铁西区委宣传部供图
艳粉街改造的时候,为方便老百姓出行,政府还特地规划了公共汽车站。现在途经艳粉街的公交车站有12个,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如今的艳粉街,高楼林立、街道井然,即使身处当中也无法找到当年的痕迹。
老铁西变成了新铁西,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这个在“一五”“二五”时期创造了数百个工业第一、铸就了新中国工业长子辉煌的城区,卸掉沉重的包袱,经过浴火重生,正在步入振兴发展的快车道。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