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观察|那些遗失的美好,我们终将寻回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0-12-02
导读:
阔别160载,马首铜像12月1日回到圆明园。没有人、没有历史记载能够说清,这匹“骏马”辗转过多少地方、遭受过多少屈辱。 圆明园遗址公园内的大水法遗址(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昔日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家,160...
阔别160载,马首铜像12月1日回到圆明园。
没有人、没有历史记载能够说清,
这匹“骏马”辗转过多少地方、遭受过多少屈辱。
圆明园遗址公园内的大水法遗址(新华社记者罗晓光 摄)
昔日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家,160年间仅剩残垣断壁倔强挺立。
今天,当“骏马”成为故园的一道风景,无数人为之动容、为之雀跃。
它的归来,是对中华民族深重苦难的些许慰藉。
它的归来,更是警醒着中华儿女永志不忘历史。
观众参观圆明园马首铜像(新华社记者李贺 摄)
国家弱、文物散。
失去它,有时只需一瞬间;
而找回它,往往需要艰难的追索、多方的斡旋、
漫长的等待、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共同造就。
自郑振铎等老一辈文物工作者开始,
人民共和国一代代“追宝人”九死不悔、初心不渝,
并不仅仅是为了归来这一刻的圆满与辉煌。
我们迎来的也不是一件件皇家私藏,更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文化遗产。
归国文物西周青铜“虎鎣”亮相国博(新华社记者金良快 摄)
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启明星。
它们见证的历史、承载的悲欢、凝聚的精神,
将指引我们走好奋斗的新征程。
观众参观“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新华社记者李贺 摄)
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我们愿意以一代人、几代人之努力,
以十年、数十年之光阴,
继续寻找漂泊在外的文化遗产,
哪怕山高路远!
记者:施雨岑
图片:王鹏、范思翔、黄玥
相关链接: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