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河南时局

    见证中原再造新高峰丨科研“前浪”的又一春——访省医学科学院职业病研究所所长吕玉民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3-09-08

0
  • 导读:

      □本报记者李晓敏李倩  9月6日早上7点多,到办公室后,吕玉民便迫不及待地查看头一天的实验报告,然后查文献、理思路。  这位科研“前浪”,即使到了退休年龄,也依然保持着对科研工作的激情。  吕玉民是...

  □本报记者 李晓敏 李倩

  9月6日早上7点多,到办公室后,吕玉民便迫不及待地查看头一天的实验报告,然后查文献、理思路。

  这位科研“前浪”,即使到了退休年龄,也依然保持着对科研工作的激情。

  吕玉民是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河南省职业病医院)毒理研究室主任,一个多月前,随着省医学科学院重建揭牌,吕玉民又多了一个身份——省医学科学院职业病研究所所长。

  “赶上了好时候。”对于即将入驻省医学科学院,吕玉民充满期待,“想想以前的科研环境,再看看现在的条件,很幸福。”

  吕玉民不善言谈,但问及专业问题,他却能滔滔不绝。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记者能明显感觉到这位科研“前浪”对工作的热爱。

  1990年,27岁的吕玉民从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硕士毕业。那个年代,硕士稀少,不少高校伸出橄榄枝,吕玉民都谢绝了。随后,热爱科研的他来到当时的河南省职业病防治所(河南省职业病医院前身),一头扎进了实验室,这一“扎”就是33年。

  为了能在科研路上走得更远,2000年,他又考上了郑州大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成了单位里第一个博士。

  那时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所有的试验都靠人工——实验试剂、培养基要手工配制;标本片是人工制备;实验结果也靠人工分析。

  但因为热爱,吕玉民逐渐在科研领域鼓捣出了名堂,获得多个省部级奖项,也带着他从事的研究领域走向全国前列。

  2007年,原卫生部出台规定,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在做职业健康检查时,要做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但当时,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了检测与评价结果的混乱。

  现实呼唤国家标准出炉。

  很快,在业内颇有影响力的吕玉民向原卫生部提交了一项制定国家标准的立项建议书,并获批准。

  随后,吕玉民牵头,组织国内本领域的知名专家,讨论、起草、打磨……2014年5月,GBZ/T248—2014《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测与评价》正式发布,自此,全国有了统一标准。

  目前,这个标准还在使用,但吕玉民又有了新的不满足。

  “这个标准当时是基于人工分析技术来制定的,下一步,等人工智能分析建立并推广后,要修改这个标准。”吕玉民说。

  利用AI技术开展细胞遗传指标自动分析研究,是省医学科学院职业病研究所确定的一个重要科研方向。

  “我坚信有了省医学科学院这个大平台,未来2至3年,我们会有一些科研成果出来。”吕玉民说。

  9月5日,吕玉民又去了一趟省医学科学院,正在装修的2000平方米研究所让他心潮澎湃。

  “设计图纸是根据我们的建议来做的,仪器是根据我们的实验需求购买的,省医学科学院说了,只要我们科研做得好,还会继续加大支持。”谈到这些,吕玉民很是兴奋。

  目前的吕玉民除了做科研、带学生外,延揽人才成了他最近一段时间最重要的工作。

  “长江后浪推前浪。科研需要人才,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吕玉民说,目前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在科研工作日益蓬勃的“春天”,培养出杰出的“后浪”,顺利交出接力棒。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