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关注民生

    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吴正国:多措并举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快构建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5-08-21

0
  • 导读:

    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

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近日,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吴正国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详细介绍了学校在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及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他表示,江南大学始终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致力于加快构建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不断营造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问题: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对高校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学校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吴正国: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高校要坚持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要强化引领,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要培育涵养,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要筑牢阵地,将师德师风贯穿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各环节;要健全机制,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建立完善教师标准体系等。

江南大学党委多措并举,将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培育融入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各项工作之中。

一是把方向,强涵育。将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线,纳入党委主体责任,并压实学院直接责任,要求学院党委落实好师德师风建设“五个一”工作任务。将教育家精神纳入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扎实开展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领导班子带头宣传阐释教育家精神,筑牢思想根基。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充分发挥“标杆院系”“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党建品牌的作用,加强科研诚信、健康导学关系构建与优良师风教风学风建设。持续开展师德典型选树宣传,申报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遴选“一院一品”教师育人工作室,组织“我身边的大先生”“讲述我的育人故事”等“江南师政”系列活动,浓郁尊师重教、协同育人氛围。

二是重发展,强能力。通过培、赛、评、研四位一体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育人实践。以教师培训服务为支撑,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教学竞赛激励为抓手,激发教师教学热情;以教学评估实施为重点,提供教学质量保障;以教学项目研究为依托,推动教师教学改革。我校《“四位一体”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实践探索》入选了全国高校教师培训项目优秀案例。

三是建体系,强保障。落实教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标准,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导师遴选、评优奖励、项目申报等首要要求。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破立并举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健全“引育用留”全链条工作体系、多元用人长效机制,完善教师队伍荣誉表彰体系。坚持第一标准和“零容忍”,严格执行师德违规通报警示教育、师德师风重大问题报告核查和舆情快速反应等制度,强化教师日常教育监督和全链条管理。

问题: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是重要环节,学校有哪些经验举措,以更好激发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和活力?

吴正国:一是构建“破五唯立新标”评价体系。在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例上分设教学为主、科研教学、思政和科研为主等四个类型,各类型中还针对工科、人文社科、理科、设计学不同学科设置不同的“菜单式”评价标准,改变原来对“论文”、“项目”、“经费”等要求面面俱到,扭转“五唯”倾向。

二是构建“至善系列”支持体系。修订完善“至善岗位教授”和“至善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进一步完善标志性成果认定机制和人才动态评估机制。“至善岗位教授”项目突出岗位属性,将承担国家重大重点任务、产出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成果等作为观测指标纳入。“至善青年学者”项目侧重培养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并具有良好学术潜质,学术水平的优秀年轻人,入选人员可在津贴、研究生招生指标以及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获得激励待遇。

三是构建多元政策培养体系。聚焦交叉引领,突破学院、科研团队、创新平台组建的行政壁垒,积极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团队,探索构建校内外创新联合体、攻关联合体。强化分类指导,建立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政策性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科研,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长周期、原创性、非共识创新研究。注重机制建设,强化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梯队建设及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优化青年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实施“职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加强教学科研辅助、管理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

问题:当前,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对教育变革产生广泛影响。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学校主要推出了哪些举措?

吴正国:一是推进数智化教师发展范式转型。以“人机协同、数智增能”为核心理念,系统推进教师发展范式转型。在认知层面,倡导AI赋能的新型教研观,引导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架构师升级。在实践层面,搭建智鼋学堂,引导教师通过AI助教及教学智能体,创建“教师-AI-学生”三元协同育人模式,释放高阶育人潜能,形成“以智启智”的教学文化新生态。

二是建构AI赋能教育教学指导体系。编制并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指南》,系统介绍人工智能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及教学学术研究方面的使用方法及案例,引导教师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创新引导,在完善教学模式、深化智能教学应用等方面推动教学改革,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全环节,引导教师开展循证教学研究,推动经验型教学向数据驱动型教学转型。

三是实施精准化智能素养提升工程。开展“AI赋能教育教学”专项培训进学院工作,聚焦AI赋能教育教学转型,以跨校区、多主题、精准化培训为特色,创新采用“订单式供给+伴随式支持”服务模式,确保AI培训与学科需求深度适配,参训教师智能工具应用能力有效提升。立足教师发展真实需求,提供“一对一专家咨询+AI智能诊断”双轨支持服务,整合智教云平台多模态教学行为数据,为教师提供精准教学诊断与个性化发展路径,确保技术赋能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使命。

江南大学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强国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统领,认真落实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的部署,继续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夯实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基础,坚持第一标准,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形成校院上下联动、同题共答的良好局面,精准赋能学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