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关注民生

    守护我的“渠首老友”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2-01-20

0
  • 导读:

    工作人员在邓州唐王桥断面采集水样。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供图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黄进  7年8个月,这是我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共同度过的岁月。  这七年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调...

工作人员在邓州唐王桥断面采集水样。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供图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黄进

  7年8个月,这是我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共同度过的岁月。

  这七年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调水449.28亿立方米,润泽7900万人。作为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一名工程师,我与渠首就像是老友,参与并见证着彼此的成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建设初期,我是现场负责人。初见渠首,它杂草丛生,有些荒凉。接到任务的我从老家南阳市到淅川县九重镇渠首,路程不过2小时,但一待就是4个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我正式成为这位老友的“家庭医生”,定期对库区水质进行“体检”。

  在丹江口水库库区,一共有20个水质手工监测点位和14个水质自动监测点位,分别在环库区以及丹江河、老灌河、淇河3条河流入库口处。完成一次完整的水质监测,需要经过采集水样、实验分析、编制报告、数据上传四个步骤。操作看似简单,却需要认真严谨,哪怕一处失之毫厘,结果就可能谬以千里,影响到千家万户的饮水安全。

  监测水质是和大自然打交道,冒严寒顶酷暑是常有的事,而冬天的渠首最难“交朋友”。

  每逢大雪封山,去点位采样的路最难走。踩在厚厚的积雪上深一脚浅一脚,岸边石头都结了冰,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到水里。好不容易采到了水样,监测仪器也常被冻得不听使唤,只能抱着水样人工加热。若是遇上水质自动监测浮标失灵,还要跳进刺骨的河水中维修。

  虽然辛苦,但我们时常感到自豪和欣慰。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丹江口水库考察时叮嘱我们,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为了给水源地全面的呵护,去年,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库区14个自动监测站进行升级改造,全天候立体监测水质有了“智慧大脑”;在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的协作下,完成了两次水生生物监测工作……

  在科技的加持下,我与渠首越发亲密。眼前这库清水,碧波见底。在别人眼中也许是景致,在我眼中却是沉甸甸的责任。

  (本报记者赵一帆/整理)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