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蒋传海: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 推动多学科协同发展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5-08-22
导读:
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
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蒋传海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华东理工大学作为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在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把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依靠。站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学校将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多学科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注入澎湃动能。 问题: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对高校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蒋传海:学校始终坚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一流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强化理想信念,着力提升育人能力,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一是注重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有组织精准化开展教职工理论学习,将教育家精神和师德教育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分层分类开展新进教职工岗前培训、留学归国教师研修等教师培训。建设教师国情教育基地,推动教师国情研修全覆盖。 二是推进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制定学校教职工荣誉体系实施办法,每年举办教师节庆祝大会,表彰优秀教师。制作推出“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院士谈”“致敬·光荣从教40年”等系列原创主题视频,多层次、多角度开展优秀教师典型选树宣传和激励表彰,坚持涵养高尚师德师风。 三是加强教育家精神研究阐释。在学校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课题中设立教育家精神研究专项,鼓励教师开展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应用和实践研究,打造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平台。 问题: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是重要环节,学校有哪些经验举措,以更好激发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和活力? 蒋传海:学校始终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加强顶层设计,聚焦教师队伍规模、结构、质量、培育、评价、激励等一体谋划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充分激发教师队伍干事创业能力与活力。 一是深化职称职级评聘改革。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完善以代表性成果和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科学制定岗位规划,优化名额分配,健全分类、分学科选评聘机制。重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成效,完善细化职称评价标准,畅通全校15个岗位系列教师职称晋升通道,面向作出重大突出贡献教师和急需紧缺人才等建立绿色通道。 二是深化人才队伍管理改革。组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人才办公室,打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人才工作良好生态。推进长聘-预聘岗位体系改革,建立健全以杰出教授、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员为代表的新型人才岗位体系。加强“汇贤人才”体系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型、工程应用型、教育教学型等各类人才专业发展。 三是深化薪酬体系改革。健全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修订绩效奖励实施办法,赋予学院更大自主权,以一流为目标,以绩效为杠杆,建立规范化的考核激励机制和相应的薪酬调整机制。以岗位职责为依据,联动考核与绩效奖励分配,建立合同与实绩数据对接的智能人事管理系统。 问题: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这其中,您认为教师队伍应如何发挥关键作用?学校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蒋传海: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保障。 我认为,高校教师既要心怀“国之大者”,将党的教育方针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各环节,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学术造诣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解决“卡脖子”难题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撑。又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在基础研究领域持续深耕;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勇于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要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从教信心、砥砺育人情怀、提升综合素养,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铸就“大学问”、厚植“大情怀”、开辟“大境界”。 近年来,学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全面开展有组织科研和人才自主培养,充分发挥教师在科学研究和立德树人中的主体作用。一批优秀教师获得国家级荣誉表彰,高层次人才浓度持续提升,教师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突破,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攀升。学校现有11名两院院士、2名欧洲科学院院士、1名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60余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2名教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4名教师获国家级教学名师,4个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一批教师在能源化工、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连续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实现成果突破。3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连续四届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一批学子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在全国乃至国际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问题: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您心目中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图景是怎样的?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学校的发展愿景是怎样的? 蒋传海: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基础工程,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我认为,教育强国要拥有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形成一流的大师团队、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一流的人才培养生态。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要发挥龙头作用,为教育强国建设打头阵、当尖兵。 一是成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主阵地。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自主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持续涌现,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实施和现代化建设集聚大批人才。 二是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的“双引擎”,一方面,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从“知识工厂”升级为“创新引擎”;另一方面,从“从1到N”的产业转化应用实现飞跃,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通过建设大学科技园、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平台,成为成果转化的重要引擎。 三是成为名家大师的集聚地。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集聚一批德才兼备、热爱教育、造诣深厚的“大先生”,把教书育人和科技报国作为毕生的事业,把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的追求。高校营造人才成长的沃土,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教育家精神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属性,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面向未来,华东理工大学将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深化改革与创新,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全面实施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现代化、数智化、绿色化、国际化“四化”战略,纵深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大安全“两新两大”发展布局,朝着“多学科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