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女子接“网购平台客服电话”后,一步步落入陷阱被诈骗30余万元
来源:顶端新闻·大河报 时间:2021-01-07
导读:
张女士的转账信息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王新昌实习生普春兰 网购后,接到自称是网购平台客服的电话,能准确说出顾客姓名、商品价格、订单号等信息,您会相信这个“客服”吗?近日,郑州市民张女士非常苦恼,...
张女士的转账信息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王新昌实习生普春兰
网购后,接到自称是网购平台客服的电话,能准确说出顾客姓名、商品价格、订单号等信息,您会相信这个“客服”吗?近日,郑州市民张女士非常苦恼,她在唯品会官方APP上网购了一套女童套装后,被骗走了30余万元,令人痛心的是,其中有5万是借呗借款,17万余元是快贷贷款。她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圈套,又是谁泄露了她的订单详情?
讲述:诈骗嫌疑人掌握订单所有信息
张女士介绍,12月15日,她接到一个归属地显示上海的手机号(1339109××××)打来的电话。“对方是一个男士,自称是唯品会客服人员,核实了我10月份一个女童套装订单,把单号、品牌、价钱等信息说得很准确,他说这套商品有顾客投诉小孩穿后起红疹,公司要召回,让我申请退款。”张女士说。
这位男士加了张女士的QQ号,发给她一个二维码,张女士扫了扫,显示无法进群。“我当时说太麻烦了,没多少钱,不退了,对方说很简单,不会操作的话,让手机设置共享屏幕;我按照他的步骤,先进入支付宝、找理赔图标,但是没找到理赔图标,他让我点借呗、借了5万元,借的钱到了我自己的银行卡上,还让我登录银行APP查询,这时候手机网络有延时,他说是账户被锁定了,需要解锁。”张女士说。
手机延时期间,诈骗嫌疑人已经将张女士的5万元转走,张女士慌了,为了能挽回损失,她根据对方指引的“解锁”方法,在建行APP上申请了173997元快贷,连同建行卡余额83407元都被诈骗嫌疑人转走了,此时,张女士一共被转走了307404元。记者查询转账信息,发现钱被转给了一个叫“陈旭”的个人银行卡。
进展:唯品会称不排除不法分子窃取了信息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郑州市公安局中原分局刑事侦查大队已受理该案,案件仍在侦办中。
那么张女士的订单详情,是如何被泄露的呢?记者拨打唯品会官方客服了解情况。客服人员表示,“不排除不法分子,通过不法手段窃取(客户)信息”。至于是否还有其他顾客反映被诈骗的情况,该客服人员表示不清楚,不掌握。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搜索发现,网购后客户因信息泄露被诈骗的案例很多。
比如:据新浪财经报道,合肥蔡女士接到自称唯品会客服电话,声称误将她设置成了平台代理,取消的话需要配合银行操作。在对方引导下,她3小时内15次共转账67万。
说法:电商网站应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网络运营者应当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客户信息泄露引起的诈骗,电商平台对此有责任吗?消费者如何挽回损失或避免类似悲剧?对此,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吕悠律师认为,电商网购平台要承担保护客户信息的责任,客户信息泄露一方面可能是电商网站存在服务器漏洞,客户信息被不法分子盗取;另一方面电商网站中能接触到客户信息的工作人员、卖家或者物流配送也有可能将客户信息转卖出去。工商部门等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进行行政调查,公安机关应刑事立案侦查。除了诈骗分子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外,如果是电商平台内部人员泄露客户信息,则涉案员工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如果电商网站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对网购消费者还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