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评丨反就业歧视重在共治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时间:2020-12-25
导读:
□法治时评□凌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的《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的网络招聘信息,不得含有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视性内容。任何形式和领域的就业歧视...
□ 法治时评
□ 凌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的《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的网络招聘信息,不得含有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视性内容。
任何形式和领域的就业歧视都不应该存在,在规范网络招聘服务的工作中反对就业歧视,本就是应有之义。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招聘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主流选择。相对于传统招聘方式,网络招聘成本比较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互动性强,比较快捷,无论对于用人单位还是求职者,都大大降低了各类成本。
网络招聘中的就业歧视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同样是没有法律上的合法目的和原因,采取区别对待的措施限制、侵害劳动者劳动权利。具体的歧视类型也是五花八门:年龄性别、身体特征、婚育状况、户籍地域等等。由于互联网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媒介属性,相对于传统招聘,网络招聘中的就业歧视内容,更有可能被广泛传播,不但侵犯了求职者的合法权利,也向社会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有时候甚至会引发相关群体的“骂战”,撕裂社会舆论。
前不久,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要求“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良好的网络空间必定是法治化的,也一定是反对违规违法行为和错误价值观的。相对于宏大的法治社会建设,在网络招聘服务中强调反对就业歧视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让法治建设更加扎实有力。
当然,在招聘环节反就业歧视只是第一步。只有政策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监管部门努力也是不够的。监管部门、招聘平台、用人单位、求职者、新闻媒体等要共同参与,推动反就业歧视落实到招聘及就业的全过程,增强全社会的公平就业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加强有关立法,为反就业歧视、保障公民就业权利提供更加可靠的法治保障。
责任编辑:吴迪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