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制聚焦

    远离“网贷神话”编织的陷阱

    来源:河南日报     时间:2020-12-18

0
  • 导读:

     那些直白到不加遮掩的场景展示,放大了人们的财富焦虑、消费欲望,同时弱化了背后的还贷压力、风险提示。  □李俊瑶  最近,一段某公司借贷广告的视频在网上掀起热议。  视频中,一位男子因为母亲恶心想吐,...

 那些直白到不加遮掩的场景展示,放大了人们的财富焦虑、消费欲望,同时弱化了背后的还贷压力、风险提示。

  □李俊瑶

  最近,一段某公司借贷广告的视频在网上掀起热议。

  视频中,一位男子因为母亲恶心想吐,向空姐请求开窗或者换座。空姐毫不关心乘客身体状况,直接抛出:“升舱费用是1290元。”男子囊中羞涩,只能放弃升舱。这时候,坐在后排的一位西装革履的老板出手了:“升!升舱的钱我来出。”老板拿过男子的手机一顿操作,立刻让他账户上多出了十五万。别以为这是有钱人在做慈善,实际上,这十五万是他替这位兄弟,在借贷APP上弄来的“借款额度”。

  这个广告故事情节荒谬可笑,无非是想把人哄过来,割一把韭菜。其实,土味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很常见,但这则视频和普通土味广告不同,话术低劣、手段赤裸的借贷广告,指向的是一种更为危险的陷阱——负债。尽管在该广告引起风波后,涉事平台第一时间就下架了视频并表示会加强内容审核,然而,有关借贷的推广视频其实并不鲜见,在互联网短视频领域可以说一直层出不穷。

  这类广告的可怕之处在于,那些直白到不加遮掩的场景展示,放大了人们的财富焦虑、消费欲望,同时弱化了背后的还贷压力、风险提示。它们看似手法拙劣,却能依靠算法精准狙击人性的弱点,或是呼吁年轻人别瞻前顾后,大胆靠借贷“走上人生巅峰”;或是暗示有钱才能被人高看一眼的拜金主义,尽管那余额是借来的;或是搬出情感绑架那一套,要给家人高品质生活就得超前消费……这些借贷广告很“狡猾”,它洞悉了人性中谨慎与贪婪的博弈,打消了人们花钱的疑虑,将借贷包装成精美的馈赠。

  面向公共传播的广告内容不仅要遵循公序良俗,更要合乎法治精神。2019年3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网络借贷不实广告宣传涉嫌欺诈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风险提示》,要求从事网贷业务的相关机构应恪守行业自律要求,坚持合规审慎经营,不违规宣传和发布不实广告。金融产品广告如果一味渲染借贷的低门槛,忽视消费者应当承担的风险和代价,很容易造成误导。大学生、务工人员等低收入群体,本身抗风险能力差,又存在各种消费刚需,无节制地对其发放贷款,极易使之陷入生活困境。

  缺乏底线意识的借贷广告乱象,还需多方共治。互联网平台要加强内容审核,第一时间下架违背公序良俗广告。相关企业应痛定思痛,积极开展整改,扭转错误的价值观。相关法律和规范要与时俱进,进行更加严格的治理。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关,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同时以案释法,加大普法宣传,让消费者远离“网贷神话”编织的陷阱。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