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曝光台

    珠峰新高程:8848.86米!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时间:2020-12-10

0
  • 导读:

    2020年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848.86米从5月27日登顶成功到12月8日新高程的公布为什么间隔了这么长的时间?因为珠峰高程测量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过程涉及GNSS...

2020年12月8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

互致信函

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

8848.86米

珠峰新高程:8848.86米!

从5月27日登顶成功到12月8日新高程的公布

为什么间隔了这么长的时间?

因为珠峰高程测量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过程

涉及GNSS卫星测量、雪深雷达测量、

重力测量、卫星遥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

多种传统和现代测量技术

此外,温度、气压、折光环境等因素

都会对珠峰高程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这需要大量的时间通过复杂的计算以消除误差

最终公布的海拔高度

是对多种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的结果

是一项系统工程

最后还要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

才会最终对外宣布珠峰的“身高”

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测绘工作者已对珠峰

进行过六次大规模的测绘和科考工作

珠峰高程的测量也经历了

传统大地测量技术综合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的转变

且先后于 1975 、 2005 年两次

成功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

1966、1968年

1966~1968年,我国对西藏科学考察的同时

就曾两次组队,利用三角交会法

在39个测站上对珠峰峰顶的

平面地理位置和高程进行了测量

求得了中国第一次从北坡测得的珠峰海拔高程

1966~1968年布测的高程测量示意图

1966~1968年布测的高程测量示意图

1968年珠峰测量

1968年珠峰测量

测量的内业计算结果于1972年完成

不过这两次珠峰高程的测量

未在峰顶树立测量觇标、也未测量峰顶冰雪厚度

因此高程也未公布

但通过这次的测量,测量队员第一次将

水准点引到海拔6120米

三角点布测到海拔6640米

天文点引进到海拔6350米

建立了高质量的平面坐标和高程控制网

这些成果为以后登顶测绘、精确测定珠峰高程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9 7 5 年

1975年,我国第三次对珠峰高程进行测量

由国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联合开展

这次测量采用的是传统的经典测量法

以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为基础

配合水准测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等方式

获得的数据进行

重力、大气等多方面改正计算

最终得到珠峰高程的有效数据

1975年珠峰高程测量示意图

1975年珠峰高程测量示意图

1975年珠峰测量登顶成功

1975年珠峰测量登顶成功

1975年5月27日下午

九名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

并把红色金属测量觇标竖立在珠峰之巅

为测量珠峰的高程提供了瞄准点

分布在其余观测点的测量队员们

同时将仪器对准珠峰觇标

对珠峰顶上的觇标进行天顶距和水平角观测

为获得更多折光影响小的中误差观测数据

测绘队员在27~29日进行了连续三天的观测

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珍贵的珠峰测量数据

测量队员在交汇点位

测量队员在交汇点位

在此次测量的过程中,我国测绘队员

成功攀登到珠峰北坳7050米的高度

这也是我国测绘工作者当时到达的最高测量位置

1975年7月23日

在进行了天文、重力、气象测量等修正后

中国向世界宣布,珠峰海拔高度为8848.13

此次测量珠峰峰顶觇标标心处的

覆雪深度约为0.92m,中误差为±0.35m

这一数据为之后对珠峰进行

地质理论、高山生理、大气物理、水土污染等

多学科的考察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更标志着我国测绘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此后中国又分别与意大利、美国合作

进行了珠峰的复测

1 9 9 2 年

1992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同意大利登山队合作

对珠穆朗玛峰高程进行复测

1992年珠峰地区大地测量施测图

1992年珠峰地区大地测量施测图

这次与意大利的联合复测开展了

平面控制测量、水准测量、天文重力测量

并在大本营、Ⅲ7点和珠穆朗玛峰峰顶

用GPS接收机同步进行了珠峰交会测量

这次测量的珠峰雪面高度是8849.04米

珠峰顶峰“覆雪深”为2.55米

但由于测量的关键技术由意大利方完成

所以该数据没有被我国采用为官方高度

1 9 9 8 年

1998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同美国登山队合作

对珠穆朗玛峰的高程又进行过一次复测

1998年珠峰测量

1998年珠峰测量

这次的测量采用的是平面控制测量、

水准测量、天文重力测量、GPS联测的方式

但此次的珠峰交会测量由于美国登山队登顶失败

未能进行觇标交会,所以

只采用常规三角测量方法对珠峰峰顶进行了交会

在此之后的数年

其他国家也陆续用过各种仪器对珠峰进行测量

甚至对我国1975年公布的数据表示怀疑

再加上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等影响

2005年,国家测绘局决定

再次组织开展测量珠穆朗玛峰高程活动

2 0 0 5 年

为了得出更精确的权威数据

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采用了

传统大地测量卫星测量结合的“双保险”技术方法

2005年珠峰测高水准路线和GPS联测网

2005年珠峰测高水准路线和GPS联测网

珠峰新高程:8848.86米!

2005年5月22日上午11时8分

冲顶队员成功登顶珠峰,在珠峰峰顶竖起觇标

守候在东绒布、西绒布、中绒布等

六个交会测量点的测量队员们

同时打开经纬仪和GPS,展开联机观测

测量工作结束后

科研人员在西安和北京开展了全面的数据计算工作

2005年10月9日,中国再一次向世界宣布

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

同时也公布了这次测量的有关参数

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

峰顶冰雪深度3.50米

此后该数据一直作为全国统一采用的

珠穆朗玛峰岩石面海拔高程标准数据

珠峰新高程:8848.86米!

从地学角度上来看,珠峰及邻近地区

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速率变化

揭示了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的相互作用力

存在着不均匀强弱的变化,而这种强弱变化

正是引起我国大陆周期性地震活动的源动力

此外,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风速等数据

对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尤其是2015年尼泊尔曾发生的8.1级大地震

对珠峰高程的影响也成为科学家关注的问题

2015年尼泊尔地震喜马拉雅山地区上升或下沉的机制示意图《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08期

2015年尼泊尔地震喜马拉雅山地区上升或下沉的机制示意图《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08期

今年是

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

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

所以

此次珠峰高程测量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 0 2 0 年

为了这次珠峰高程的测量

国测一大队53名测绘队员自今年3月2日起

就已经在珠峰及外围地区

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前期基础测量工作

5月6日下午,测量登山队从珠峰大本营出发

历经21天后,于5月27日11时成功登顶珠峰

并且在峰顶停留了140多分钟

创造了中国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的新纪录

测量队员在峰顶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

并使用了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了峰顶雪深

以及重力仪进行了重力测量

这也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

珠峰新高程:8848.86米!

觇标竖立在峰顶后,测量队员在珠峰周边

海拔5200米至6000米的6个交会点

同步开展了峰顶交会测量和GNSS联测

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工作实现了

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测量工作、

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本次测量任务、

应用航空重力技术,提升测量精度、

利用实景三维技术,直观展示珠峰自然资源状况、

测量队员登顶观测,获取可靠测量数据

五个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突破

珠峰新高程:8848.86米!

珠峰峰顶树立觇标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珠峰高程测量

是我国专业测量人员首次登顶珠峰进行测高

在科技设备如此发达的今天

也许会有人问珠峰高程测量

不能通过遥感影像和无人机来完成吗?

答案是

目前还没有无人机在顶峰测量作业的经历

因为无人机测量会受气流、温度、风向的影响

无法正常作业

且测量峰顶高程所用的关键测量设备

包括冰雷达和重力仪等

都无法采用无人机进行挂载作业

如果发生意外,会有一定的损失

珠峰新高程:8848.86米!

重力仪

而卫星遥感影像主要是用于地表的监测

它获取的地表位置信息目前来说精度不够

而且测量结果是雪面高度,没有雪深的测量

因此不能作为准确高度发布

仔细分析我国1975年、2005年、2020年

三次登顶珠峰测量时间都选在5月

这是因为珠穆朗玛峰位于

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脉中

珠峰新高程:8848.86米!

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34℃

气候非常恶劣

每年10月~次年3、4月是这里的风季

风速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十分强劲

而6月~9月又是这里的雨季

这一时期常会出现雨雪交加或大风雪天气

只有5月,风季和雨季交替的时间段

风雪较小,是登山活动的窗口期

2020年12月8日,中国向世界宣布

中国测绘工作者精确测得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程为

8848.86米

珠峰新高程:8848.86米!

对珠穆朗玛峰高程的测量

是人类认识地球、了解自然的过程

从8848.13米到8844.43米再到8848.86米

对珠峰高程的一次次的追问

是我国测量技术不断创新突破的发展史

同时这更是

我国一代代测绘人和登山队员

不懈坚持和无私奉献的奋斗史


地址:北京市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010-88117470 18610823131  邮    箱:2425268412@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音像制品制作  电影摄制发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号:91110102MA0093EQ6R

每日新闻网 http://www.everyday-news.com 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友斌明录律师事务所

                 

XML